沤 苘
世上有形容经过磨难而重获新生的“浴火重生”一说,那么,有没有“浴水重生”呢?别说,还真有,沤苘就是一例。
苘,学名苘麻,但在皖北家乡农村,人们认为苘是苘,麻是麻,分得很清,是两种不同的植物。近几年下乡,见不到有种苘的地块了,前段时间下乡,见到一块庄稼地里长了不少苘,近前看不但长得矮还多杈,一看便知是野苘而不是专门种的。我想恐怕再过几年,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苘了,苘这个字也会成为非常冷僻的字。
20世纪70年代前,家乡农村的每个生产队,几乎都要种苘,而且几乎年年都种。苘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种子黑褐色,小如芝麻,春末播下,慢慢就发芽生长挺出一根碧绿色的秆子,能长到2米多高。那时。苘地里是我们暑假里玩耍的好地方,主要是在里面捉迷藏,或猛一蹿出吓唬后边来的小伙伴,引起一阵欢笑。
苘叶较大且呈心形,上面布满了一层细细的绒毛。深秋,它的秆子上端的叶腋间会开出一朵朵小黄花,结出如鹌鹑蛋大小、顶上周边均匀有规律地长满带有小棱角的果实,果实的里面裹满了种子。因这个果实有点呈上下稍窄、中间稍宽的椭圆形,大家都叫它为“苘垛子”。那时家乡形容一个人办事攥着怕死,松开怕飞,小家子气,犹豫不决,会说这人“嘬地给苘垛子一样。”别看这个不太叫人待见的“苘垛子”,它也有着美丽的一面,当“金炉重开千年火,月饼长留万家香”的时候,人们为了使月饼美观好看而又吉祥喜庆,会掐上几颗“苘垛子”,在顶端蘸上红墨水或红染料,像摁图章一样摁在还没入炉月饼上面的中间,等月饼烤熟出炉,焦嫩的月饼上也就开出了灿烂的花来。“八月十五月儿圆,月饼石榴拜神仙”的事,在农家也就成了。
叶也好,花也罢;果实也好,种子也罢,其实这些都不是当时农家人种它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它的秸秆外长有一层厚厚的茎皮,茎皮多纤维,沤泡好后可用来搓制各种绳子。那时还远没有达到“点灯不用油,种田不用牛”的水平,也没有后来化学纤维制成的各种绳子。牛耕田、耩地、打场,农家人背庄稼、捆柴草等等,无一不用到绳子,苘绳就成了农家离不开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就连家里老人去世办丧事,孝子“披麻戴孝”的“麻”,其实是苘做的,捆棺下地的大小绳子更是苘搓的。
等苘的茎秆上的纤维长厚实了,不等发黄发干就一棵棵砍下。削净枝叶扎成小捆,这时苘的茎干还是绿色的,撕下的茎皮也还不能用,必须经过一番沤泡才行。沤苘是个“水深火热”的活儿,几个青壮年劳力要下到水到齐腰深的沟里,四边打好几个木桩,然后把一捆捆苘摁在木桩内扎牢,上面盖上层层苘叶,最后捞沟里的淤泥糊个严实。这时,头上太阳照射,水面发烫,水下发凉,尤其是弯下腰去一把把捞淤泥,那可不是身小力薄之人能干得了的,等苘沤泡过几天,水热时间短些,水凉时间长些,有经验的人一摸便知道沤没沤好。沤好了要赶快再一捆捆捞上来给众人分好,大家开始一根根顺着底部往上剥这层茎皮。这时的茎皮表面有一层滑腻的绿苔,不小心会溅得满身都是。剥下来这些沤泡好的苘的茎皮还不是最后的成品,要把它们抬到流淌着清水的沟里像浣纱女一样细细揉搓漂洗,直到这些茎皮呈现柔软的全白色,这才搭在扯好的绳子上晾晒,晒干了再扎成把备用。剥去茎皮的苘杆子晾干后,那是农家人烧火做饭的上好材料,无论是在灶膛,还是在烙饹馍的鏊子下,烧起来火势旺又不冒黑烟,烧火人最是喜欢。
小苘大用场,这是不少现代人所不了解的,以后可能会有更多的人不了解,但这并不妨碍苘的本质属性给人带来的感悟。它从播种生根发芽,到挺茎散叶、开花结果,直到最后沤泡漂洗晾晒,这期间沤泡是个重要环节,沤不好就是“生坯子”或“烂穰子”,派不上好用场。把苘沤泡在水里,这是它一生最严重的一次磨难,非如此,便达不到它的“浴水重生”,也体现不出它的价值所在。细想来,苘且如此,况人乎?
□张炳辉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