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里的中秋绚丽多姿
中秋作为我国的传统佳节,从古至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雅士,在这个皎皎月明、秋景如画的节日,留下了许许多多流传甚广的旷世美篇。又到一年中秋月圆时,让我们一起重温纸上的中秋,在绚丽多姿的文字中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代名相张九龄遭奸臣排斥,贬谪异乡,中秋之夜,独自望着苍茫大海,看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愈发思念远方的亲友,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望月怀远》。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至今诵读依然让漂泊他乡的游子产生心灵共鸣。可以说,诗人笔下的一轮明月,属于唐朝,也属于现在,它是千百年来,镌刻在华夏儿女心中的一个图腾。
如果说张九龄的诗句诠释的是一种怀人之念,那么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了思乡之情;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反映了哲学之论;刘禹锡“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描写了明月之美;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传递了怨月之思……
而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独领风骚:“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这阕词时,苏轼因与王安石等人的政见不同正被贬在外。他本想到离苏辙比较近的地方为官,可愿望没能实现。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想起多年没见的弟弟,苏轼心潮澎湃,借着酒兴写了这阕词。苏轼做梦没想到,此词会被后人视为中国“对月抒怀”题材的巅峰之作。
中秋不只有月亮,还要吃月饼,民谚就有“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既是现代人舌尖上的最爱,也深受古人的追捧。苏轼曾作诗点赞:“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简练的文字,将月饼的形与味以及人们品尝之后的思乡之情,生动表现了出来。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不仅有关中秋题材的诗词多到不可胜数的地步,就连四大名著中也都提到了中秋。
古代文人笔下的中秋诗意盎然、流光溢彩,每一首诗、每一阕词、每一段文字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种情怀,而在现代名家的笔墨里变得更加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丰子恺《父亲与蟹》:“在深黄昏,移桌子到隔壁的白场上的月光下面去吃。更深人静,明月底下只有我们一家的人,恰好围成一桌,此外只有一个供差使的红英坐在旁边。大家谈笑,看月……”在漫画大师细腻的笔下,全家团聚、言笑晏晏的中秋之夜,令读者心驰神往。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写道:“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在作家的笔下,中秋之美,美在醉人的秋色,也美在惬意的秋风里。
书香里的中秋,月更圆、饼更甜、情更浓,用心品读,满目清新,皆是美好。
马晓炜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