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感的乡村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天气异乎寻常得炎热。庆幸的是,我是当教师的,可以和学生们一起享受快乐的暑假。在长达五十多天的假期里,我除了帮助村里做了将近一个月的防疫工作之外,其他时间都宅居在家里,恬淡地生活,轻松地呼吸,收听着夏虫的聒噪,感受着生命的律动。
说起虫鸣,蝉,应该是在夏天里叫得最欢实的一种夏虫了。
蝉刚从地下钻出来,还不是名正言顺的鸣蝉,它要经历一段由黑暗向光明、从低处向高处的生命历程。在这个进化的过程中,蝉努力地坚持不懈地一直向生命的辉煌攀爬。在经过一番艰难的凤凰涅槃似的蜕变之后,最后终于修成正果。然而在鸣蝉从喑哑到欢唱的这段生命之旅中,它要克服一生中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因为幼蝉是可以食用的,应该说还是一道美味,每年夏至一到,村子里、乡路边都是捉幼蝉的大人和孩子。在这个充满吃货的世界,一旦一种生物可以成为舌尖上的美味,它的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一场夏雨后,蛙声成了乡村里最壮观的声响。
蛙声和蝉鸣,都是乡村里重量级的声音,它们相似而又有区别。一个喜欢在黑夜鼓噪,一个乐于在白天长鸣。蝉声,是单调的,单调得就像一个歌手反复地演唱同一首歌曲;蛙声则是合奏,那场面像许多音量不同、品种个性不同的蛙们打造的一场盛装舞步的交响。
有时我也走出家门,到田野里去看大豆、高粱、玉米傲慢地生长,嗅它们绵绵不绝的味道。整个田野里弥散的都是馨香,这种诱人的香味从庄稼萌芽时就已经孕育,在成长中加强,一直绵延到庄稼的成熟。馨香的田野吸引着蜜蜂、蚂蚱、蛐蛐、蝈蝈们纷至沓来。
几天前,我在市中心的一处公园里闲逛,突然遇到了一个卖蝈蝈的老太太。她六七十岁的样子,一副农村人朴实的打扮,手里拎着十几个用竹片编织的椭圆形笼子,每个笼子里都装着一只雄性的蝈蝈。老人一路走着,蝈蝈一路鸣叫着,声音此起彼伏,吸引着很多人的眼睛,那眼光里滚烫着很多诧异的内容。
久违的蝈蝈,立刻打动了我曾经少年的心情。我急忙上前打探,一只蝈蝈20元钱。我不假思索地买了一只。于是,这几天,我的庭院里那只蝈蝈一直为我倾情唱歌。那声音,撩人心魄。
在乡下,还有一种样子类似蝈蝈的昆虫,它就是蛐蛐了。 蛐蛐是蝈蝈的近亲,它们的样子以及蹦跳飞翔的姿势和蝈蝈几乎一模一样。不过,蛐蛐一般体型较小,身体的色彩青黑暗淡,其颜值和通体透明碧绿的蝈蝈不在一个级别上,蛐蛐经常蛰伏在村野的草丛中。
近几年,蝈蝈消失了,蛐蛐也很难见到了,只有名声不佳的蚂蚱还算“人丁兴旺”。
小时候,我去学校上学,要经过一段山路,山路边的草丛里有很多蚂蚱,每当我从它们身边走过时,它们就惊喜地跳来跳去,有时竟跳到我的脚面上、肩膀上,让我顿生怜意。长大了才知道蚂蚱属于蝗虫系列,一旦形成规模,会给庄稼、草原、森林的健康成长带来极大的危害。不过我们这里的蚂蚱数量少、体形小,且组织能力差,危害可以忽略不计。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于饮食也日益挑剔起来。村民们散养在山坡上的土鸡、土鸭,成为城里人趋之若鹜的东西,人们希望在原始和古朴中找到食品安全。“土鸡鸭”吃的除了玉米、小麦、豆饼,就是活跃在山上的蚂蚱、瓢虫、蜻蜓等昆虫,喝的是山泉水。另外,这些鸡鸭们还是运动健将,天天可以漫山遍野地跳跃、奔跑,所以肉质非常紧实筋道,营养丰富。
然而我又有些担心,城里的人厨房安全了,而那些蚂蚱们就不安全了!
我喜欢“清风半夜鸣蝉”,我喜欢“虫声新透绿窗纱”,我喜欢“油蛉在那里低唱,蟋蟀在那里弹琴”,我喜欢一个动感的乡村,一个丰富的世界!
□张升平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