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你可曾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徒步627英里,只为了一个信念?只要他在走,老友就会活下来。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从他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与他600多英里旅程并行的,不只有他的那位老友,还有书这一端的我。
曾经想过,在路上意味着什么?是信念坚定却漫无目的的前行,还是始于足下的不远万里?我想,对于我来说,在路上更多的是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的读书之旅。
儿时的我颇爱李商隐,爱他取自商山四皓的清白姓名,爱他“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待人接物,爱他“蓝田日暖玉生烟”的绝美意境。那时的我,涉世未深,读书写作也自是随心所欲。但不得不提的是,儿时每天清晨不厌其烦的琅琅书声也为我一直在路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前进的路有两条,我选择了另外的一条,然而这样的路过,并未引起太大的改变。进入所谓花样年华的我,更向往着充满新意的外国书籍,读书却仿佛成了我的一项任务,每每读完一本书,印象最多的往往不是书的内容,而是花了多久看完这本书。侥幸获了几次作文奖项,膨胀到了极致,惯于囫囵吞枣,偏爱夸大其词,读书之路自然受阻。“一种平庸的幸福已经横在他的面前,但直到此刻,他仍然没有完成自己的成年礼”,说的也许就是当时的我吧。
进入人才荟萃的社会,之前的浮躁却仿佛一扫而光。“我表面上看起来也许是两手空空,但我对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比很多人都有把握得多。”当一个人读书开始从注重量到质的时候,一些好书仿佛便自动送上门来了。双手覆上封面,轻轻抚摸,一阵战栗流入心尖。有时废寝忘食,只为多看两眼,也觉颇有安眠或饱腹之感。多次留连于购书网站精挑细选,颇受史学家称赞的《万历十五年》《改变中国》均被我收入囊中,中信的传记文学更是我的心头好,可谓“一见中信误终身”。因此回想起少年时代,总是悔不当初。但反过来想,若不是曾经的荒废,我又怎能这般快地走上我的读书之路呢?
现在的我,每一次读书都是一次朝圣。不惧“现代人的困惑”,直面不总是令人满意的现实,走自己的路。许多许多年以后,也许我将轻轻叙述这一切: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条路,它改变了我的一生。读书之路很长,我愿一路上与书同行。
卜晨曦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