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风箱
去一所农村学校,这所学校为留住乡愁,建了一个农耕馆,馆里摆放着农村以前很多老物件,什么石磨、织布机、太平车、牛梭子、耩子、铁犁等。这都勾起我的回忆,然而让我回忆最多的是农耕馆里摆放的一个风箱。
现在很多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不认识风箱,更不知这个不起眼的风箱是干什么用的。然而过来人都知道,风箱是当年农村锅灶边必不可少的物件。
在困难时期,不仅粮食紧张,柴草也严重短缺,作物的秸秆烧完了,人们只得用树叶、碎草屑代替秸秆。这些劣质柴草在烧锅时非常困难:燃点低,无火苗,烟太浓。烧一顿饭不仅费时,而且还呛得人咳嗽不止。一遇连阴雨天,柴火潮,更难烧,冬天还好些,夏天烧锅做饭,既流汗,又流泪。这时,原始的鼓风设备——风箱,便被能工巧匠们带到锅灶边,成了农村厨房的标配。每到做饭时间,家家户户便拉起风箱,“吧嗒、吧嗒”地响成一片,风箱不仅让劣质燃料减少了浓烟,而且还让劣质柴草冒出了红红的火苗。有些地方还把风箱称作“凤仙”。说风箱就像神仙一样,在一拉一推中,风就源源不断吹进灶里,让死灰复燃。风箱的出现,让主妇们少受很多罪,并且还缩短了做饭的时间。
风箱一般是用桐木板做的,长方形,箱体里面有一个可以活动的档板,档板周围一般用鸡毛缠绕着,档板安装有拉杆,拉杆伸出箱外,风箱的两端各有一个方形进风口,并都挂着一个巴掌大的“风舌头”,是用一块薄木板做成的。通过拉杆往里推时,前面风舌头张开,前风口吸进去风,后面的风舌头是关着的;往前拉时,前面的风舌头又“吧嗒”一声合上,风就从后面的进风口吸进来。这样一推一拉,风就通过风匣嘴吹进灶膛里,前后两个风舌头随着推拉一张一合,就会发出“吧嗒、吧嗒”的响声。所以说 民间有一句歇后语叫“老鼠钻到风箱里——两头受气”。
风箱也分大、中、小型号。大号的风箱一般用在铁匠铺上。当年在我们老家的集上,有一家铁匠铺,烧着通红煤炭的炉子旁就有一个大风箱,要拉那个大风箱,就要用很大的力气。拉风箱的一般是徒弟,拉完风箱,还要抡起大锤锤打放在砧子上烧红的铁,即使在春秋天,徒弟都累得光着膀子干活。中等的风箱就是我在农耕馆看到的,拉风箱不用费多大的劲,很适合普通家庭烧火做饭用。最小型号的,只有一尺多长,主要是在乡村做炸米花生意的人用在小炭炉上的。
那时候,每到早、中、晚做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不约而同地响起“吧嗒、吧嗒”的声响,此起彼伏。在清贫岁月里,当有一家来客人时,锅里便多着了一点油,就这一点点油,在风箱的作用下,香味便一下子弥漫在整个村庄,挑动着全村人的味蕾。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乡亲们烟熏火燎的烦恼越来越少了。现在几乎所有农家都有煤气灶,电磁炉,微波炉,电饼铛等现代化的灶具,即使有烧柴灶,都是砌好的省柴灶,白瓷砖贴面,洁净明亮。烧的柴火质量也很高,几乎都是木柴,已用不着风箱了,风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故乡袅袅的炊烟和熟悉的风箱声对我来说并没有走远,时不时还在我眼前闪现和耳边响起。
屈海波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