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道白人与树的渊源
树,是自然界常见的绿植。它不仅可以遮阴,还可以美化人类的环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改善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千百年来,树与人,人与树之间,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遇见一棵树》(人民日报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以64篇随笔的方式,讲述了人与树之间的情感渊源,一棵棵大树,枝繁叶茂中,连通着古今,叙说着一桩桩温情脉脉的故事。
这些树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桥段,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瞬间。它们虽然地域不同,生存环境也不同,但却不卑不亢,凭着坚韧的斗志和顽强品质,威武不屈的挺立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它们中有来自北疆的沙棘、戈壁的胡杨,有华北的梨杏、江南的香樟;有险峰上的青松、黄河边的古桑;有深山里的木棉红,有海岛上的木麻黄……有的青葱碧绿,有的满目沧桑,有的雍容华贵,有的英姿飒爽,有的树荫遮地,有的扶摇直上,一年一年活在四季的光雨里,直至长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书中,借助作家们朴实真切的书写,我们既可以了解每一种树的植物学特征与价值,掌握它们的栽培、种植规律,让这些茁壮成长的生灵给人类提供更多的福祉。而且,还可以通过作家们情深深、意切切的道白,让我们穿越古今,去感受每一种“树”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内涵,以此体悟“人与树”之间息息相通的心灵默契。
聆听着岁月深处古老的“树”语,悠然翻开蒋子龙的《义气松》,作家把我们带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地带。这里,清朝前期曾严格实行过“三禁”的政策,茂密的森林因此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后来,至清末,由于修建铁路等原因,植被遭到了大面积破坏。好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植树造林运动的蓬勃兴起,大兴安岭又逐渐呈现出一片绿意葱葱。然而,作家在近年的探访中却惊奇地发现,大兴安岭的阳坡虽然正对阳光,林木却出人意料地稀疏,植被也长得矮小。相反,阴坡的松树虽然背对阳光,但它们却枝干密集,相互携手,一律顽强地向上生长,那种团结互助的精神,那份共赴万难的果敢勇气,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因而,作家形象地把这些阴坡的松树比作“义气松”,并称赞道,正是因为它们有了这幅不倒的脊骨,大兴安岭才有了绵绵不绝的绿色。
刘诚龙的《一棵树与一些人的相遇》,则讲述了火红的战争年代,革命领袖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故事。作为历史的见证,井冈山黄洋界上有棵高大的荷树,一次次“目睹”了毛泽东为一个叫陈香姬的房东老板挑水的动人场景;也深情地“凝望”过朱德跟战士们一起,下山挑粮的鲜活一幕。荷树与两位伟人相遇在革命圣地井冈山,伟人为荷树巍然不倒的气质而颔首,荷树为伟人坚定的理想信仰而钦慕。树与人虽然隔空相望,但就在这种默默相守中,共同搏击着风雨,在血雨腥风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令人欣慰的是,荷树因为那份坚韧,而长成了参天大树;伟人因为那份睿智和执着,最终则引领着中国革命走向了光明的前途。
书中最难忘的篇幅,当属梁衡的《万里长城一柳红》。该篇用充满诗意而缱绻的笔调,记叙了一群志愿者义务植树,巧妙地解决了荒僻之地古长城遗址保护难的窘境,隽永的书写,予人以深长的启迪。这些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不畏风沙,不要任何报酬,既要不辞劳苦地种树,又要与偷拿长城砖块的不法分子作坚决的斗争。为了保护好这片特殊的地段,这些风尘仆仆的志愿者们,常常以长城边的一株红柳树为榜样,以树的风姿、树的威严,努力让自己长成一棵傲然挺立的大“树”,以此用自己的热血担当,唤醒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促成更多的志愿者投身其间,就像那株千年红柳一样,不离不弃,倾情守护着万里长城的一砖一瓦,始终无怨无悔。
合上书卷的那一刻,一棵棵树的剪影,始终萦绕在眼前,久久挥之不去。那树里,有秦时明月,有汉时星光,更有人与自然之间友情的相助。遇见一棵树,想念一群人,那些情,那些暖,已然渗入心田,早已幻化成一缕最美的心曲……
□刘小兵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