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续乡野的滋味与风俗
何频的书总是有看一眼就被吸引住的魅力。绿色封面,是春天植物新芽的那种嫩嫩的艳绿,黑色手写体书名,犹如散落在新草地上的老梗细叶,让人一下子想到刚刚苏醒的松软土地,散发着地气蒸腾的草木香。当然,其中有蒿香,因为它普遍,几乎随处可见。
和何频被评为2012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的《看草》一样,这本《蒿香遍地》的设计同样见功夫。书作反勒口设计,展开,折叠的封面如一幅草木素描手卷。书页间还有一幅幅植物速写,或单张如册页,或作插图,都是作者的手迹。能写善画,文字与绘画同摹共写,读文见形,辨识度高,有异于同类其他书的特色,印象深刻,这是我多年追读何频文章的原因之一。
植物是大地上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物种之一,甚至,我以为,了解植物,是在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人自身。两者的关系,相互依存,有时,植物给予人们的似乎更多一些,除了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那些野菜、草药还在特殊时期扶危济困,每当遭遇灾荒年月,它们就成为人类倚重的物种。
现在,人们的日常食物虽然离野菜越来越远,但仍有人对它情有独钟。你看,“县城边的小路上过来个骑车送小儿的女子,她忽然在我面前猛地停下来,原来是发现了河沟边一片连一片的荠菜花……从车座上抱下孩子,就地捡了根树枝折断了,在松软的田埂上剜起荠菜来。看她灵巧地翻动双手,挑菜、拣菜,忘情地进行着自己的游戏。”《挑菜是女子永远的游戏》对一位春天在田野中挖野菜女子的描写,如同一幅精致的图画,绘出人与野菜、与春天、与自然的亲密景象。而这书中的女子,恰似那些不忘野菜之味的人的代表,表达出人与草木间的情感联系,柔软而细腻,隐秘而坚韧,沉淀入人类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何频笔下的植物有趣,且与众不同,贵在写出了人与植物之间不可分割的情感关系,带着情感的野草野菜,在纸上同样生根发芽,于一行行文字间摇摆芬芳起来。比如多次写到的荠菜,《荠菜的生日及歌谣》一文中,不仅从《清嘉录》考证荠菜在吴越风俗中的称谓及食法用处,又佐以苏东坡、田汝成等的名人诗文考证,还从《诗经》《食疗本草》《救荒本草》中查考荠菜护生养生的作用,更由周作人、俞平伯的散文,写出了人们对这种“荒年救命,丰年美味”的情有独钟。
感觉有意思的一节,是在《甘蔗和大闸蟹》一文中,作者考证大闸蟹称谓,据查《清嘉录》中有“煠蟹”一说。 煠,(现为“炸”),音“闸”,上海方言将水煮称为“煠”,煠蟹即水煮蟹,大煠蟹便直白演绎成了今天的“大闸蟹”。其实,在北京,我母亲那辈儿人还把将新鲜蔬菜放到开水里烫一下捞出的做法叫作“煠”,而现在多叫“焯”菜了。看来,“煠”不能说是纯粹的方言,因为作者所在的河南焦作等地,和上海、北京的说法一样。对一种名物的考证,其实是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探究,唯入细微,方能体味到更深层次的丰富与精致。
无论是写,还是速写描绘,马齿苋、红薯、山药、柿子、蔓菁……万千草木中,这些与人们走得近、关系密切的,在《蒿香遍地》中聚集,一起说着田野的冷暖荣枯,飘荡着人间烟火。《黄河边的野菜》《红薯纪事》《过年的慈姑和荸荠》,一篇篇读下来,随着纸上的风物在时光中变迁往来。我想,何频写这些常见常吃的野菜蔬果,不仅是回味,是考证,还在于接续生活的气息,存下来,传开去,如此,其心意深远矣。
何频长期生活于中原地区,对身边的四季风物细心体察,慢品其中滋味,为它们立传存名。对面条菜、荠菜、香椿等植物来说,遇到何频,真是善者之遇了。
□冷冰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