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一个温馨的民族文化符号
又到七夕。
七夕,一个十分平凡的日子,被中华民族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蕴,更积淀了温馨而甜蜜的情感记忆。特别是近些年,七夕,这个温馨的民族符号正在被重新唤醒。
七夕,说起来与“乞巧”相关,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的“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即是古代文献中所能见到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在此后的唐宋诗词中,乞巧屡被载入诗章。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事实上,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个美丽而凄婉、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寄寓着丰富的价值观爱情观。
一个父母早亡,为嫂子所虐的忠厚小伙,只能放牛为生,除了寄情山水,唯有举目望天,乞求上帝垂怜。没想到,竟被下凡的织女爱慕且私订终身。从此男耕女织,夫唱妇随,儿女绕膝,一家人生活自在而幸福。
但毕竟神仙凡人等级森严,织女被王母娘娘强行带回天庭,转眼之间,恩爱夫妻被拆散,欢乐变成悲催。于是就有了牛郎登天追寻,有了天河,有了两岸的流泪守望。当然,其忠贞爱情感动千万只喜鹊,为其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尽管每年只有一个七夕,可诚如宋代秦观的词所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既然如此,“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说起爱情,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多有动人佳话。《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柏舟》说,“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虽然离多聚少,也只能相对流泪,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击鼓》),即便隔河相望,也会陪伴着你一起变老。
如此忠贞、痴情、热烈、长存的爱情,正是中华民族所向往所敬慕所恪守的爱情观伦理观。于是就有了七夕夏夜,花前月下,姑娘们的仰望星空。
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的正在于唤醒民族的集体记忆,持守和传承民族的美好爱情观:无论富贵贫穷,健康疾患,顺境逆境,一旦相爱,就“海枯石烂不变心”。值此七夕,除了一如既往,将千年不变的祝福,送给远在天上的织女牛郎,也愿更多的你我他珍重爱情,珍惜拥有,让彼此的那颗心、那份情,不至丢失。“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用富有灵性、充满爱意的生命经历,书写爱情美好,见证岁月静好。
□刘效仁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