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好把式” 收获“科技粮”
给开车师傅送上饮料。
收工间隙,韩大朋不忘给农场职工传授新技术。
端午时节,风裹麦香,又到了一年中抢收小麦的黄金时间。
与许多城里人的想象不同,当下午收农田里都是现代化的农机具,一派“农忙不见人”的场景。泗县丁湖镇吴圩村农民韩大朋站在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中,看着收割机纵横驰骋,收割、脱粒,一气呵成,沉甸甸的麦穗转眼变成金黄饱满的麦粒,尽管烈日当头,但大丰收让这个庄稼汉子黝黑的脸上充满着笑意。
韩大朋在创新工作室查询资料。
夕阳下,韩大朋夫妇面对丰收场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韩大朋,宿州市劳动模范。今年,又被推荐为安徽省劳动模范候选人。
“今年是个丰收年,去年一亩麦产量700多斤,今年能达到1200斤。这样的好年景我种地这么多年也就遇到过两次。”韩大朋告诉记者,今年小麦的亩穗数、穗粒数均创下新高,更令他开心的是,今年小麦的价格也是近年来最高的,“粗略估计,这一季小麦的净利润能有20多万,一年的辛苦有了丰厚的回报。”
测试小麦颗粒饱满度。
广袤的麦田地收割一隅。
2012年,放弃经商的韩大朋在家乡创办了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泗县丁湖鑫磊种植家庭农场。该农场流转土地400多亩,又为长年不在家中或是丧失劳动能力的乡亲托管土地400多亩,当地农民与农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作为农场带头人,韩大朋深知经营农场光靠种田的经验并不够,还要有丰富的农业技术知识,于是他多次参加国家、省级农业技术培训班,并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跨入“知识型”“科技型”农民的行列。
为了科学高效的生产,提高收益率,韩大朋投资配置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玉米收割机、无人机等,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今年我们农场有12人参与午收,3人开收割机,6人运输,3人晾晒收仓,4天的时间这800多亩麦田可以全部颗粒归仓。”韩大朋说,在科技化、机械化、规模化的加持下,收割时间和人力成本大大减少。
韩大朋一直跟着收割机前行,查看小麦颗粒损失情况,并且随时排除机器故障和隐患。
麦粒的干湿度怎样,用牙咬咬便知。
他还率先在自己的承包地里进行示范作业,使用秸秆还田和土壤深松技术,选用高质量的肥料和种子,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今年小麦种植使用的是淮麦33,特别适合我们这里的气候和土壤,这一季的大丰收除了‘老天爷’给了好脸色,选择合适的麦种也尤为重要。”韩大朋说。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国家各项惠农政策,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让农民种粮更有了底气。
颗粒饱满,又是一个丰收年,韩大朋一家乐得合不拢嘴。
当天工作结束就发工资,村民们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随着一颗颗金黄的麦粒进仓,韩大朋带领乡亲们再次迎来了丰收的一年,富足的一年。我们的国家,也因为在广袤的大地上有着无数个满仓的粮仓和无数个扎根于黄土地“韩大朋”,才能在当下防疫抗疫和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多重挑战下,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条至关重要的底线,牢牢端稳了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图/特约摄影 马 勇 文/记者 徐 蕾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