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端午)至味芭蕉粽
逛超市,在熟食区见有粽子出售,才猛然想起,端午节要到了。
粽叶呈墨绿色,粽子鼓鼓囊囊,捆在粽子身上的白色棉线很有形,很有质感。
我不确定这些蒸煮熟了的粽子有没有芭蕉叶味。
粽叶是什么叶?我问营业员。
营业员愣了愣,很显然,她一时没反应过来,她平时可能只遇到询价的顾客,还没遇到问包粽子的叶的问题吧。
可能是芦苇叶。营业员的回答也无把握。
我有些失望,我多希望她回答是芭蕉叶,但她没有。
我对芭蕉粽情有独钟,因为我第一次吃的是芭蕉叶味的粽子。
当时老家没芦苇,端午节包粽子就只有用芭蕉叶来代替。
自留地里有几棵粗高大的芭蕉树,芭蕉叶散得开,遮成一片浓荫,芭蕉结香蕉一样的果,但没香蕉好吃,也没香蕉体大,味涩,味淡。
我曾固执认为只有芭蕉叶包的粽子才是正宗,这就好比刚孵化出的小鸡小鸭把睁眼见到的都认作妈妈一样,我认为芭蕉叶包的粽子是天下至味。
坡上,秧苗已青,玉米须黄,苕藤疯长。初夏了,一切刚刚好,冷热相济,恰巧这时段,农活也闲了,大家可以闲适心情过端午。
老家把端午叫端阳,我不知其意,但包粽子习俗是固定的。
这之前,芭蕉树叶常被砍来喂猪,砍得勤,长得快。一到夏天,芭蕉叶就特繁茂,宽大绿叶如张开的旗,随风摇曳。今天芭蕉叶派上了正规用途。我们去割了些芭蕉叶回来,叶硬扎,先去掉中梗,撕成几段,再剪成或宽或长的形状,焯一下水,让其变软,后摊在筲箕里放冷备用。
母亲拿出家里存放很久的糯米,泡上水,糯米在温水中晶莹饱满起来,一颗一颗,透着油质的光。大抵此时,芭蕉叶已冷却,母亲教我们先把宽芭蕉叶折成漏斗状,然后往漏斗里装糯米,装米是技术活,不能多,多了,粽子会膨炸,少了又会散。一边装,一边用筷子轻轻将糯米压实,装好糯米后,用窄芭蕉叶封口,再用细棉线一圈圈纵横交错地缠,绕。
包粽子,我们笨手笨脚的,不是包多,就是包少,包出来的形状千奇百怪,看着都想笑,满屋子都有笑,那笑,在我们童年里是最无邪的,最欢乐的,这世上恐怕再也找不到那笑了。
浓绿色粽子在筲箕里一排排堆放,煞是好看。
粽子进锅,盖上笋壳锅盖,柴火在锅底烧,粽子在锅里滚,起码煮上几小时,芭蕉粽才会熟,熟粽飘出的股股清香里,满是芭蕉叶和糯米的味道,那味道从笋壳锅盖的缝隙钻出来,缭绕着弥漫了整个灶屋,我们围在锅边转,肚里谗虫早被勾出来。
锅盖揭开,那味更浓,母亲将粽子打捞起锅,晾在筲箕里。
等会吃,等会再吃。母亲见我们饿龙饿虾偷吃粽子的样子,就敲打我们的头。我们可不管,我们不需要仪式感,我们就想尝新,尝鲜,即使手烫得绯红,嘴烫得起泡。
清纯的芭蕉粽,糯香的芭蕉粽,浸润着妈妈味道的芭蕉粽,香了我整个童年。我永远也忘不了把芭蕉叶撕开那冲鼻而来的芭蕉叶味道。
包粽子可上溯到东晋,范注在《祠制》中说:“仲夏荐角黍。” 那时就有夏至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角黍就是粽子。吴均在《续齐谐记》里说,当年湖南、湖北人制作粽子投江,以饲蛟龙,其本意是为了避免蛟龙伤害爱国诗人屈原的身体,后演化为端午节令美食,成为民俗流传。
包粽子具体用什么叶子,取决于本地条件,有用箬叶的,有用芦苇叶的,有用芭蕉叶的,但在我的记忆中,还是芭蕉粽最好!
□嬴胡川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