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我们的节日·端午)端午浴芳兰

2022-05-30 16:40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沐兰节”,也就是在端午日,洗浴兰汤,成为普遍习俗,不可或缺。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来演变为煎蒲、煎艾等香草汤,洗澡沐浴。端午日,悬艾沐香,在许多地方,至今仍极为盛行,有古语说,“沐香兰汤,病魔远走,乐福安康”!

宋代诗人欧阳修赋词云:“五月榴花妖艳烘……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词里的“浴兰时节”,也正是此意,洗兰浴,喝菖蒲酒,悠闲若梦,情萦纱窗。宋代大诗人苏轼也写道:“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词里的“端午浴芳兰”,写得也是沐兰节盛况,佳人微汗显露,湿透碧色薄绸衫,在端午节沐浴兰汤,尽情享受。那沐浴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将剩下的香粉胭脂,入河漂流,布满河面。此时,她们将五彩花线,轻缠玉臂,将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那情境,那佳人,祈愿天长地久,与相爱的人千年如约,白头偕老,万世好合。

据说此首词,是苏轼写给爱妾朝云的,写出了端午浴兰活动的浓郁气氛,华丽时光,也写出了朝云的性格与性情,她穿绿色细绢,也就是词里的“碧纨”,性格雅静,轻汗微透,身影半明半暗,肤体朦胧,美衬靓影。那朝云,在沐浴芳兰后,香体兰心,洁高至美。我记得,曹树铭在《东坡词》中注释;“佳人相见一千年,非朝云莫克当之,且正应端午故事。”词里的五色花缠臂,如同小符挂鬟,小孩穿老虎腰肚,端午门上挂蒲剑,皆为辟邪护身之物。有俗语:“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那五彩丝,是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合并成缕索。中国古代以五色为吉祥色,可以避开蛇蝎毒虫伤害。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后,或者在第一次洗澡后,抛到河里,让河水将瘟疫和疾病冲走,以求安康。

海南居民,在端午节最重要的事,不是吃粽子,也不是赛龙舟,而是洗龙水的习俗。传说屈原投江,化身为龙神,在端午节这天出来活动,人们洗龙水,就是与龙神共浴,祈求护佑。另一种说法,是端午节这天,天上的龙会下到凡间,从地上所有的水中经过,水里沾染了龙气,就成了龙水,所以用龙水洗身,吉祥安康。如今,海南也有人用多种植物浸泡成龙水,主要是艾草,在早晨打来冰凉的井水浸泡,等浸泡到下午,水染上了草的墨绿色,用来冲凉,可以清热消炎,解毒祛风湿。在海南,临近海临近河的居民,洗龙水是直接跳入水中,亲水欢乐,如今在海口假日海滩和三亚大东海等地,每年都会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参与,万人共浴,盛况空前。洗龙水,最好在中午12点,据说此时最好,能沾尽龙神恩泽,消病祛灾,一帆风顺。

洗龙水,是端午习俗仪式,有文化雅趣,也有精神寄托,蕴含幸福安康的生活祈愿。洗完龙水后,老人们掏出雄黄粉或雄黄酒,用手指挑上一些,和上点水,抹在孩子们的眉心、肚脐、手掌和脚掌上,剩下的撒在各个墙角,以驱走毒虫,祈求家人平安。如今系五彩绳,在海南岛各地流行,类似“彩缕缠臂”的端午习俗。我想,学参天地,德合自然。仲夏初阳,兰汤浴沐,为好习俗,也为好享受,是端午的美好,人情的芬芳。清代诗人纳兰性德在《摸鱼儿·午日雨眺》中写道:“记那日旗亭,水嬉散尽,中酒阻风去。”写端午节,诗人在雨中凭眺生情,感怀水嬉情境,诗意细腻委婉,深厚郁勃,幽婉沉致。我想,那水嬉,也正是兰汤浴沐,祛病防疫。屈原在《九歌》中写道:“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考证早在屈原之前,端午节就初具雏形,那浴兰汤,沐芳华,与爱国的情结联系起来,成了民族的精神化身,端午的灵魂。

鲍安顺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