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石 磙

2022-05-25 11:21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作者:

麦收到来时节,不由让人想起那个时节常见的石磙。

石磙是昔日一种常见的农业生产工具,尽管它已经退出农耕历史舞台,但它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尤其是它那脚踏实地的火热干劲、无声无息的奉献精神、不惧寒霜酷暑的顽强意志,都折射出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石磙,完全石质结构,一头大,一头小,两头都留有凹槽,用于挂扣磙架,打场的时候,石磙的大头处于外围,小头随大头旋转,首尾呼应,配合默契。

麦场是石磙的舞台,午收和秋收时节,石磙的工作节奏会随着人们匆忙的脚步而加快。打场的时候,越是天气晴好,气候炎热,越是石磙工作的高潮时段,因为小麦或大豆等农作物经过阳光的暴晒,会更加容易脱粒。人们一般会选择正午打场,这个时候,石磙会在牲口的牵引下,顺着场地一圈圈奔跑,把粮食从秸秆上碾压和分离出来。

石磙最大的优点就是任劳任怨,无论工作多久,无论在人生的道路上跑了多少圈,它都会忠实地履职尽责,丈量脚下的长度。无论天气多么炎热,条件多么艰苦,哪怕身体晒得发烫,它也会不知疲倦地奋斗在职场。

石磙具有大局观念,它与磙架、领头牛形成一个完美的劳动组合。它服从命令听指挥,头牛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不会偏离轨道,它知道是头牛给了它前行的动力,因此,始终与头牛真诚合作。它与磙架如同兄弟关系,形影不离。尽管劳动是艰辛的,但它们苦中作乐,时常会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像是劳动的号子,干起活来更加兴奋,更加起劲;又像是唱响丰收的乐曲,唱出农民朋友心中的欢快。

石磙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它不像牛马那样需要添加草料,也不像机械那样需要添加燃油,对于农民来说,石磙可以无限量使用,随时随地使用,且不需要投入任何成本,是最廉价的劳动工具。

石磙是最低调的,它总是默默无言,无声无息。石磙也是最大度的,打完场之后,它就会停在场边一角,停在不起眼的地方,但它并不觉得受冷落,也不觉得受委屈。它会静静地守望着农民开心的笑脸,守望着农民一锨锨把粮食抛向空中,随风飘去糠粕,落下金灿灿的果实。

石磙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不管是阳光的炙烤、暴雨的冲刷、雷电的恐吓、冰霜的冷冻,它总是岿然不动,一直保持着倔强的姿态。

谁说石磙只有一副铁石心肠,有的时候,它也会释放温情。不是吗,你看那调皮的小鸟总喜欢在它的身上逗留,歪着头,啄着什么,似乎跟石磙玩着快乐的游戏。更有成双成对的鸟儿,围着石磙蹦上蹦下,幸福地呢喃。对于这些鸟儿来说,石磙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安静而祥和,给它们一种亲近感和安全感。农民们累了的时候,也会坐在石磙上歇歇脚,磕去鞋里的泥巴;吸根烟,闭上眼睛,养养神。那年,我高考落榜了,无处述说心中的苦闷,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我来到了自家的麦场,坐在石磙上默默地想心思。我呆了两个多钟头,石磙就默默地陪伴我两个多钟头,想想石磙在风霜雪雨中依然能抬起高傲的头颅,依然顽强地面对生活,我还有什么理由不能走出眼前的困境呢?那一刻,我茅塞顿开,大彻大悟,从石磙身上找到了人生破局的答案。

我家的这个石磙块头不大,如果把石磙分成大中小型的话,我家的石磙算是小型的,它没有大石磙的大力和威猛,但却有着小形体的轻便灵活。石磙最初的形体表面并不平滑,像是布满了沟壑似的皱纹,经过长时间的磨砺,岁月已经抚平了它的棱角。我第一次赶牛打场的时候,石磙跑得可欢了,真给力。

后来,我们家购买了手扶拖拉机,生产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铁牛功能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取代耕牛打粮脱粒。石磙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在粮食收割前,平整场地的时候,石磙还是最先露脸、粉墨登场,把场地整好,搭好舞台,静候粮食上场。尽管实现了以手扶拖拉机脱粒为主的历史变革,但我依旧发挥石磙的作用,为了增加粮食脱粒效果,我会把石磙用绳子拴在手扶拖拉机的拖斗后面,发挥辅助脱粒作用。年老的石磙一下子年轻了许多,仿佛也在与时俱进,它跟随着手扶拖拉机的速度飞快旋转,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助力脱粒工作的完成。

曾经轰轰烈烈的年代过去了,而今石磙静静地躺在村头院落。许许多多的农具都已经消失了,但石磙还在,这是它的生命力决定的,人们用海枯石烂来形容它的天长地久是恰如其分的。我把自家的石磙从昔日打麦场边拉到家里,立在一棵大树下,让它与这棵老槐树长相厮守,无声地对话岁月的沧桑。我也时常会坐在石磙上,感受浓荫下的清凉;回忆如烟往事,回忆具有石磙一样厚重品质、在土地上一生默默耕耘的父亲和千千万万的劳动者。

如今,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农耕文化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农家乐旅游景点的组成部分,石磙也因具有农耕器具的代表身份而受到青睐。我家的这个石磙几度有人要出价买走,都被我婉言拒绝了。我要把它永久地保留下来,因为它一路走来,磕磕绊绊,留下了太多的故事。它的年轮,记载着丰收的喜悦。它的魂魄,延续着我们永远的乡愁。

□金色田园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