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辉散文集里的家园情怀
张炳辉先生是我多年的文友,他的散文集《乡土情缘》让我爱不释手。
我在深思,散文写什么?什么是好散文?诸如此类问题,很难有统一标准。批评家们说得很神秘,玄之又玄,似乎很难有合乎口味的作品。实际上,当代散文创作的活跃是毋庸置疑的,也是难得的繁荣时期。作者之众,作品之多,前所未有。好作品也随时可见。花开满园日,姹紫嫣红时。翻开大大小小的报纸副刊,几乎是散文的一统天下,历史的、文化的、生活的、故土的……题材无不涉猎;抒情、叙事、议论、随笔……体裁各出奇招。佳作琳琅满目,读者门庭若市,足可见证散文已成为广大读者最喜欢阅读的文字。
繁荣就有市场。这市场是由读者决定的,评论家说了不算。没有读者的市场,再白雪清高、翠竹流韵,也不能在人们的心灵中引起共鸣。
看了张炳辉的散文集《乡土情缘》后,我情不由己地发了几句感慨。我觉得,虽然张炳辉的散文,不可能每篇都被视为阳春白雪,但却让人爱读。《乡土情缘》所收的散文,看似都是很轻松的文字,却别有深意;看似都是很平实的生活,却令人感动;写历史文化的积存,又是那样温润。我一篇篇展读,深深地默想,全然无觉地被牵进了那令人割舍不去的精神家园。没有任何地方比张炳辉笔下的故乡更亲切了:因风雪而倍感温暖,因苦涩而觉得甜蜜,因付出而渴望幸福。人生酸甜苦辣的诸般况味,或许在有些人心中已经远去,但却在张炳辉的笔端发酵,并精彩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散文,值得一看,值得研究,值得肯定。《乡土情缘》里的散文,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乡土中国,乡土文化,乡土情怀。这个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生存繁盛的血脉,成长强大的命根。
《乡土情缘》既是问卷,也是答案。
埇桥是一座遗存丰厚的历史文化之城。埇桥的地域文化,不仅是属于埇桥的,也是中华民族的。张炳辉的散文,以家园文化作为写作切口,既彰显了地域文化的特色,又涵盖了民族文化的特征。“埇桥是闵子骞故里,是历史文化名城。从中国小山口、古台寺文化遗址,从有8000年农耕遗迹,大泽乡涉故台、东篱草堂、扶疏亭、桥驮树、树驮桥、雪枫公园……悠悠历史被浓缩一路走来,发展成今天的埇桥。”这是《乡土情缘》第二篇《人世间》之语,让人眼前一亮,虽未读全书,却已欲罢不能。随着张炳辉娓娓道来的朴实文字,读者愉悦地走进埇桥的历史长廊,一边闲情阅读,一边激情欣赏,语境和谐,意象生动。置身穿越之中,心在穿越之外。透视历史,仰观苍天,文思泉涌,又发忧思,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正能量的焕发,是对时下消费文化负能量的坚强抵制。这也可说是张炳辉的“春秋笔法”。
今天的埇桥又是如此多娇:埇桥的色彩“如同一幅画”;埇桥之迷人“仿佛是一位初醒的少女”;埇桥的自然生态则是“沉浸在广袤的蓝天里”“荡漾在碧水里”;埇桥的社会生态则“越来越亮,泛出一脸健康的潮红”。埇桥是可持续发展的:它是一艘巨舰,正在加速“驶向希望的海洋”。
看的是埇桥,读的是中国。由城到门,从街到亭,有祠有寺,有河有桥,集市村落,山水田园……《乡土情缘》之家园情怀,笔底春温。张炳辉站在埇桥的土地上,俯仰中国五千年文化,字里行间,无不渗透出他对历史、对文化、对家园的敬意和虔诚。这是张炳辉心灵的真情表达,也是他写作自信的深情体现。
《乡土情缘》多为写故乡生活的篇章,这些质朴而美妙的文字,看似信手拈来,不费功夫,实则是细针密线,简约而精准,纯情而真诚。读《“创森”与“ 铸魂”》如看一幕自然情景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低碳生活,绿色发展”“让森林走进城市”,是宿州人民的长久期盼,也是如今宿州正在逐步呈现的佳境,“三年多寒暑过往,1300多个日月轮回,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广求善策,广聚群力,独具匠心精心设计,像绣花一样见缝插绿,像钉钉子一样抓好落实。”
“创森”进展顺利,成绩斐然,一幅团结和谐、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美丽画卷正在宿州大地上铺展开来。那是在文承六脉、润泽千秋中,“绿”给宿州再次披上了最美的霓裳,也是宿州人生生不息的生命旋律。
汴水流韵,隋堤烟柳,“舟车会聚,九州通衢”。“徐园芳树”“烟寺晨钟”“闵墓松风”“湘灵叠翠”……宿州八景,留下历代文人先贤的歌咏,又无一不与树结缘。高大飘逸,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树不能言,它在凝神思考;树最能言,它在演讲沧桑的变化。树有记忆,年轮里刻下了人间的是非善恶、光明与黑暗。它扛得住喧嚣,耐得住寂寞,经得起风雨,扛得住苦难,一生坚守,活出灿烂。
读着这些充满机智,生命力和感染力极强的文字,忍不住要从心底发出赞叹!可见张炳辉对故乡生活的洞察之透,用情之深。
薄荷头儿、香椿芽儿、楝树开花、红芋花开、麦黄杏……那些数不尽的事儿,仿佛历历在目,而现在,这些乡村味道不仅稀薄了,远去了,有的甚至还变得坚硬而刺目。张炳辉在笔下传递出来的不是咏叹,而是警醒:当心啊,不要走得太快,不要忘了我们是从哪里走来的呀!
张炳辉的散文,不故弄玄虚,不故作高深。他从底层生活出发,从故乡山水人物的现场出发,常态化地书写生活,并以“乡土中国”的大人文背景作支撑,呈现一派镇定而从容、自信而缜密的散文格局。故乡是质朴的,变化是复杂的,理想是崇高的,情怀是敞亮的。大道存于天地,精神寓于心灵。张炳辉以别样的生活智慧,独立的写作姿容,从地域文化出发,却又超越地域文化,以一种基于民族情感的不灭之光,向人们解读万象纷呈的乡土中国的生命符号及其永存的历史价值。
《乡土情缘》就像一首优美淳朴的民歌,这样的散文,魅力是独特的,趣味是丰富的,感动是久远的。
□张肖灵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