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3900087   广告热线:3900838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拂晓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正文

一草一木皆关情

——张炳辉散文集《乡土情缘》读后
2022-04-27 10:35来源:作者:

与炳辉老兄相识,已近十年。我于2012年底借调到埇桥区委宣传部担任《埇桥时报》编辑,张炳辉那时任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工作之余,他常写些诗文给报社投稿,这样一来二去,我们就熟识了。

记得他给我们投的第一篇文章是《激情赋》。文章写得厚重沉郁、文思敏捷、激情澎湃,读后不忍释卷。其后他所写的《夹沟赋》《芦岭赋》等20余篇埇桥区乡镇赋更是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

后来埇桥区成立宿州市散文家协会埇桥分会,他任主席,我任副主席兼秘书长,我们之间的交往就更多了。炳辉兄在机关单位上班几十年,但他丝毫没有官架子,为人正直率真,心胸豁达。他与我以及一众新老朋友相处得都非常愉快。

《乡土情缘》是炳辉兄继《把春天送给你》之后的第二部文集,收录的是作者2015年以来公开发表的80余篇作品,分为“草木情”“人世间”“凡人记”三部分,书写记录了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不同岗位上的先进人物。书中所选的文章我绝大多数之前都读过,描写的一草一木也都是我们熟悉的,他所写的人物有一些还是我的好友。再次读来,仍让人回味无穷,因为作者在记录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生活阅历中,注入了浓郁的情感因素。

首篇《亘古不老长山套》写的是作者从小生活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丘,有狭长幽深的峡谷,有悦耳动听的鸟鸣,有流传千古的人文传说。长山套伴随着作者的童年时代、青年时代及现在,是作者魂牵梦萦的地方,也是融入作者乡情最有代表性的地方。

埇桥是以“桥”命名的,隋朝开挖古运河,通济渠段经宿州。后来在今天大隅口那个地方,跨越通济渠修了一座桥,人们把这座桥叫作“埇桥”,这便是埇桥名称的由来。埇桥地处中原,是古代交通要道,桥自然是少不了的。作者历数了埇桥从古至今的各处名桥,和与桥有关的故事。作者笔下,桥已成为埇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者与家乡情感连接的连心桥。

埇桥历史悠久,古木众多。夹沟镇二郎寺那棵有着2000多年树龄的银杏树,是家乡的古树,炳辉兄称为“千古一树”,对之感情最深。这棵树历经沧桑仍枝繁叶茂,在作者心中,这棵树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它年轮的记忆就是家乡历史的记忆。作者认为访问一棵树,就是开启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除了二郎寺的这棵银杏树,还有镇头寺、老海寺的银杏树,他们就像是三兄弟,立在作者的记忆之中。闵祠的闵柏和闵公孙,是埇桥树龄最早的两棵树,据传为闵子骞手植,融入了宿州人津津乐道的孝贤文化。宿灵交界处、宿城南关、夹沟草场村、解集大尚庄四个地方的四棵老槐树,更是堪称神奇。树的老态龙钟与新树嫩芽映衬,让人感叹时光的神奇。大方寺的古青檀突显了深山的幽静,涉故台的柘龙树,彰显了宿州人几千年铁骨铮铮的精神内涵。这些树,都在炳辉兄心中,使炳辉兄的乡情更加丰厚。

炳辉兄年轻时曾在乡镇医院做过医生,对家乡的本草更是如数家珍。茵陈、王枣子、薄荷、老鹳草、婆婆丁、野枸杞、马齿苋、紫苏、菟丝子、车前子、艾、半夏、宿蝎等等,有的我知道名字而且能认得的,有的我只知道名字却认不得,在作者文章中都有详细的介绍。我想,在宿州,对家乡这些本草熟悉程度能超过他的真的是没有几个了,至少我认识的朋友里没有。在作者眼里,家乡的花是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沈圩的桃花、清水的梨花、草场的樱桃花,夏日水塘随处可见的荷花,秋日山头的菊花,村中屋前房后的榴花、楝花,真可谓花漫埇桥,如诗如画,令人赏心悦目。

作者在“人世间”这一部分里写了自己生活经历中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农民歌谣中的时代巨变》真实反映了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楼上的笛声和二胡声》和《鸟的喜剧》描绘的市井生活,有浓郁的烟火气息,读来妙趣横生,韵味悠长。《宿州埇桥现代农业展览馆参观记》《战“疫”中的文化力量》等文章体现了作者的时代责任感。读《两首元夕词,谁解其中味》《闲话红楼灯谜诗》等文章,一股馨香的文化气息扑鼻而来。

炳辉兄曾当过老师,对教育有着特别的情怀。“凡人记”这一部分写的大多数都是不同类型的学校、教着不同学科的老师。《孩子王武升锦》写的是武升锦在山村小学坚守三十多年默默地为家乡教育作出贡献,他的事迹曾感动了无数宿州人。《孙浩的青春与芳华》的主人公孙浩矢志不渝坚守乡村教育,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他是宿州教育界的骄傲。《让聋生奔向阳光的王天锦》写的宿州市特殊教育中心的王天锦为残疾学生奉献自己的青春,她是特教战线的最美教师。这一篇篇文章都是炳辉兄退休后发挥余热为“宿州教体”专栏采写的,也算是了结了他未能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的情结。

《乡土情缘》贯穿全书的是文字之间汩汩流淌着的作者对家乡、对生活深沉的爱。炳辉兄文化底蕴深厚,生活阅历丰富,语言质朴,幽默风趣。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是作者情感的载体,生活中的一人一事都是作者人生的财富。他的文章留下的是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传递。炳辉兄年已过花甲,仍笔耕不辍,期待着他将更多更好的作品呈现给世人。

□盛怀峰

责任编辑:王亚东

版权所有: 拂晓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