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的凝视
越来越喜欢往山上走。
离城10多公里外,有绿海连绵的大山,向我发出一波一波的脉冲。大山上有树,哨兵一样的凛凛阵列,香樟,泡桐,槐树,黄杨,黑荆树,松柏,椿树,榕树,植物的大家族们,在山上和睦地相处。去山上次数多了,树与人,似乎彼此之间有了灵犀。每逢我去山上,枝叶摇曳多姿,婀娜起舞,感觉似在跟我集体打招呼,内心就会被漫山的深绿浸透,人在冥想中活成了植物的神态。
几年前看过一篇报道,有个人做了研究,他说植物也是有情感的。这个人在家中养了两盆绿植,他对其中一盆绿植每天柔声细语说话,而另一盆绿植,他每天恶言恶语。两盆植物发生了奇怪的变化,温柔对待的那盆植物生长得郁郁葱葱,诅咒的那盆植物似乎失去了自信心,很快枯萎了。看报道的那年,正是我诸事不顺时,心里总是多了对命运的抱怨。这篇报道给了我启示,在命运迁徙的河流中,我把心态尽量置于柔和放松的境地,多多体量他人的艰辛不易,反省自身杂念与欲望困顿中的缺陷,河流浩荡中,河床拓宽了。
也就是那一年起,我喜欢去山中看树,每一棵树俨然都是立于大地之上的一个人。我深深地对树们凝视,完成了自己的精神自愈。特别是一些盘踞在山中老态龙钟的大树,它们与我有亲人一样的感受,铠甲一样的层层树身,总忍不住摸上一把,掌中全是树上苔藓,让我想起老去亲人们垒积的老年斑。
这些年,像我这样对树安静凝视的时间已不多。比如,望手机屏幕的时间,是仰望星空时间的数倍。在一些微信群朋友圈里幽灵一样出没,于不断窥探他人晒出生活的蛛丝马迹中莫名地生出空虚焦虑。看手机次数一旦太多,就会伤一个人体内的元气。真是如此。在网络碎片化浏览的磨磨蹭蹭中,一天的时间就成了指间漏掉的沙,人会变得懒散无根。
人心浮躁的时候,在大自然那里或许可以得到补偿。
凝视一棵树,全身涌流着汁液水分,树在俯首向心,养育自己的根,根上有水,供养着一棵树。
在川流不息的人生里,其实每个人都是以一棵树的姿态在独立生长,根须触着根须,那是我们人世的牵扯牵挂。
我凝视那些让我牵肠挂肚的“树”。
84岁的父亲,因为严重的痛风症,脚踝上长满了痛风石,被困陷在沙发里。行走不便带来的痛楚,让父亲愈发寡言了,与母亲整日默默无语中陪伴,白天盼天黑,天黑盼天亮,有时困倦之中突然嘟嚷一声,没啥意思了。有天我去看望,见父亲怀抱着一本家里老影簿痴痴凝望,眼神迟缓移动,目光幽蓝沉沉。他经常就是靠这样翻看老照片的动作,打发一天慢吞吞的光阴。见我去了,父亲指了指一张照片示意我看,那是我7岁那年的夏天,去当年县城父亲所在的机关,在一家叫做“红星”相馆里拍摄的,照片上的我,白衬衣的扣子扣到了颈上,木讷表情中似乎还有着对人流熙熙县城的不适。与父亲对坐一起,一时无话可说,他突然烦躁地挥挥手,你走吧走吧,来看我干啥哟。我冲动之中起身,准备真的就走了,开门后,回头望见父亲歪过头,正可怜巴巴地望着我。那一瞬间,我望见往日威严面孔的父亲,皮肤松弛下垂,目光呆滞讨好。我又转身坐了下来,说,爸,我们聊聊。我见父亲浑浊的眼里,浮起了一层光。
父亲,还有老去的亲人长辈,就是这样一棵棵日益老去的树,岁月里的风雨雷电,铭刻在那些布满沧桑年轮的树身上。
友人老周,曾经在博客里写过一篇文章,那篇文章的名字叫“爸爸最怕死”。今年54岁的老周,有一个智障的儿子,在那篇文章里,老周说,一旦自己和妻子走在了儿子前面,儿子又该如何去面对人世。我偶尔去老周家,看见老周就那么长久凝视着做着各种怪相表情的儿子,爱怜的目光仿佛要把儿子融化进去。老周也是家里遮风挡雨的一棵大树,还在护佑着他心里的那棵小树。
中年岁月,人间万物,请给我凝视的时间,凝视过后,我懂得该做什么了。
李晓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