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花韵清冷
□路来森
什么事物,都讲究一个“搭配”,养花,亦是如此。
每年冬天,我都会养一两盆水仙。一椭圆形的白瓷浅盆,水仙两头,然后,再放入几粒光滑圆润、大小不等的石子,如此简单,如此便成。
继之,就在一次次的换水中等待。
换水颇勤,我想让盆中的水,一直保持一种清澈状态,因为,唯有如此,水盆中的粒粒石子,才能清晰悦目。我选择白瓷盆,就是为了以其白,映衬水仙花叶的绿,我觉得,绿色的水仙叶,经了花盆瓷白色的映衬,便显得愈加清秀脱俗了;加入粒粒石子,不仅仅是为了压住水仙的根,更是为了给盆中的水,增加一种清波浮泛的参差感,石浸水中,粒粒晶莹,如星子——虽然,很大程度上也只是一种视觉联想。
水仙花开,白瓷映衬,水波离离,花瓣洁白如片雪,花蕊嫩黄似脂玉,清韵秀雅,花香散逸,弥漫一室,这个冬天,便多了一份风雅的韵致——感觉真好。
我喜欢养水仙,更喜欢阅读“水仙画作”——水仙,一直是中国花鸟画的传统题材,佳作多多。
明代画家仇英,画有一幅《水仙腊梅图》:水仙两株,叶片扶疏,秀逸而挺拔,花茎二,每根花茎上,花朵四五,或含苞待放,或灿然开放,洁白的花片托着嫩黄的花蕊,挺然,秀然,莹然,风姿绰约,气韵生动;水仙之上,是梅花一枝,色白,盖属白梅,花朵疏疏,却朵朵莹洁如雪,直觉得冷香四溢,弥漫一纸;花枝向下倾斜,与水仙相呼应:似在探寻,似在交流,又似在互相观望、欣赏。
画面布局,不偏不倚,水仙和腊梅,各占其半,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布局均衡的匀称感。只是,相对而然,水仙画得“肥”,腊梅画得“瘦”,水仙经了腊梅的这一映衬,便显得越加饱满而丰腴了。
我们说“什么都讲究一个搭配”,水仙与腊梅搭配,真好。都是冬日之花,都散发着淡逸的冷香,都有一种清绝自赏、高洁芬芳之气韵,真是一种神性的搭配啊。读其画,我们但觉馨香弥漫,但觉清雅怡人;同时,亦可画中“见人”——见得作者自负的胸襟,和清净高逸的情怀。
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号老莲),画有一幅《水仙灵石图》——是水仙与石的搭配。
水仙一丛,确切说,只有一株,叶片,似乎是石青敷成,色青而幽,呈深碧色,纷披而耸然,本来柔软的水仙叶片,在画家的笔下,显得挺秀而倔强;石一块,是太湖石,下阔上耸,底部沉稳坚实,上部耸然挺拔,于坚毅中,彰显着一份倔然和孤傲。
如此,灵石之沉稳,与水仙之灵秀,形成鲜明对比;两种不同的“性格”或者说特质,浑然于一体,是一幅画的意象,也是一个人的形象所在。自然的本象是,石大花小,石高花矮,可在此画中,作者却将水仙画得与灵石比肩,何也?
正如画上,作者题跋所言:“此花韵清冷,开与梅花俱。却如孤性客,喜与高人居。”“孤性客”,因为性格孤傲,所以,更愿与“高人居”,很显然,作者是以高洁、清雅的水仙自喻,以彰显其孤高、清傲之志也。
“此花韵清冷”,“清冷”了好,清冷,就叫人安静,就叫人深思;“清冷”,是花之韵,更是人之韵也。
冬日里,栽一盆水仙花吧。望着盆中盛开的水仙,花如仙子,叶如碧裙,秀气而芬芳,内敛而温润,而文雅——但觉美好,但觉美好。
冬日里,读几幅水仙画吧,读水仙画,你会感受到一种清气,一种秀气,一种韵气,一种雅气,甚至于一种狷介之气。气韵丰沛,可洗骨,可洗髓,更可洗心。
如此,你便可以成为一位气韵生动之人、一位芬芳高洁之人——人生,渐趋完美矣。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