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满灵璧县虞姬镇朱桥村,便民服务大厅的“党员意见建议箱”前不时有村民驻足投递,文化广场的“议事长廊”里传来村民的热烈讨论声,网格员们带着民情记录本穿梭在青砖灰瓦的巷陌间……这幅人人参与治理、事事有始有终的鲜活图景,正是基层治理焕发新生的生动注脚。
2024年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万洲赴杭州市临平区塘栖街道塘栖村跟班学习。学成归来后,他将借鉴来的“塔式工作法”与网格管理模式创造性融合,以党建为舵、创新为帆,推动基层治理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如今的朱桥村,不仅破解了一件件民生难题,更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鲜活样本,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诠释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深刻内涵。
灵璧县虞姬镇朱桥村党群服务中心。记者 苏洋 摄
塘栖取经拓视野 理念破冰促治理
“人家把基层治理做成了精细活,从‘塔尖’到‘塔基’层层贯通,效率提高不止一倍。”在塘栖村跟班学习期间,王万洲的目光被高效协同的治理模式深深吸引,他暗自盘算着,若想让治理效能再上台阶,就得在机制打磨和服务升级上多下功夫,“朱桥村的网格管理基础不差,要是能借鉴这样的精细法子,群众办事肯定更顺心,干部和村民的心也能贴得更近。”
初到塘栖村,王万洲迅速融入当地工作氛围。白天,他跟着“栖彩+”骨干队伍钻进网格,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下网格管理工作的流程、问题处置的时限要求;晚上,他主动找到村“两委”干部,请教“塔式工作法”的运行逻辑、班子分工的协调技巧。在一次参加塘栖村“塔尖碰头会”时,村“两委”用半小时时间就敲定各项事务的工作效率,让王万洲深有感触,“原来我们缺的不仅是方法,更是清晰的权责体系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在塘栖村的网格里,王万洲被网格员“脚沾泥、走田埂”的工作状态所感动。网格员蹲在农户地头记录灌溉难题,当场联系维修队;遇到邻里纠纷,拉着板凳在村口就开起调解会。为摸清这套机制的“门道”,王万洲连续一周跟着网格员跑网格,详细记录问题收集、分级处置、结果反馈的全流程,向经验丰富的网格员请教如何快速拉近与村民的距离。他意识到,朱桥村要想激活治理效能,干部必须先走出办公室,把“坐等上门”变成“主动敲门”。
此外,塘栖村“塔式工作法”的治理架构也给王万洲带来极大启发。当地以村干部为“塔尖”定方向、骨干队伍为“塔身”抓落实、村民群众为“塔基”聚合力,让每个环节都有人抓、有人管。“这种模式不仅理顺了治理链条,更把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我们朱桥村也可以借鉴这套思路,让治理从‘村干部单打独斗’变成‘全村人共同使劲’。”王万洲说。
一个月的跟班学习,王万洲不仅带回了满满的笔记,更实现了理念的转变。“朱桥村的治理提升不能满足于‘过得去’,必须打破惯性思维,走精细化、协同化、实效化的路子。”王万洲表示。
经验落地结硕果 网格治理惠民生
从塘栖村归来,王万洲没顾上歇脚,第二天一早便召集村“两委”班子开了场“取经分享会”,摊开笔记本里的网格分布图和“塔式工作法”草图,语气坚定地对大家说:“塘栖村的精细治理不是凭空来的,咱们得把人家的法子变成咱朱桥的路子。”
分享会上,王万洲特意展示了在塘栖村拍摄的工作照片。手机屏幕里,网格员踩着露水跑网格、蹲在田埂解难题的画面一张张闪过,台下干部看得认真,不时低声议论。“过去总说群众工作不好做,看看人家是怎么把身子沉下去的。”王万洲指着照片里的场景,把塘栖村的机制一条条拆解开来——从晨跑网格的时间安排到问题处置的响应时限,每个细节都讲得细致又实在。这场生动的“现场教学”让干部们豁然开朗,纷纷表示要跟着学、照着干。
为构建系统化的基层治理网络,王万洲参照塘栖村模式,在朱桥村推行“多网合一”综合网格治理:将全村889户划成16个网格,每个网格配一名专职网格员,经统一培训后上岗。“网格员不是简单的跑腿员,还得是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民生服务员。”王万洲在村干部培训会上强调,把问题处置流程图贴在村委会墙上,要求网格员做到“小事当场办、大事不过夜”。
去年春耕时节,村民老张为农田灌溉犯愁。网格员上门走访时发现了问题,当天就把情况记在民情日志上,傍晚在网格碰头会上一汇报,村“两委”立即联系施工队。7天后,800米淤塞的沟渠通了水,两座桥涵也及时改建。看着清水流进自家田里,老张高兴地说:“这效率,比以前强多了!”
像这样的变化在朱桥村随处可见。雨季里,网格员发现村民李大爷家屋顶漏雨,当天下午党员志愿服务队就带着工具前来修缮;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要办理社保,网格员代跑代办还帮忙寄材料……2024年以来,全村网格员累计办结民生事务500多件。
创新机制聚合力 共建共享谱新篇
如今的朱桥村,处处涌动着共建共治的活力。“党建领航、治理创新”的种子已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和一群热心参与的村民。
走进村委会,一楼墙上醒目的“奔跑式”工作法示意图格外亮眼,白底红字的六条准则——“工作中先人一步,服务中靠前一步,发展中多想一步,治理中深耕一步,产业中升级一步,文化中引领一步”,不仅是村干部们的行动指南,更成了村民们耳熟能详的治理承诺。
在村委会的矛盾调解室里,总能看到暖心的调解场景。这间由老党员、老教师、老军人、老村干部、老模范担任调解员的“五老”调解室,成为村里化解矛盾的“金钥匙”。7月2日上午,83岁的老党员谢培兰戴着老花镜,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对面的长凳上,两位村民各坐一端,眉头拧成了疙瘩,你一言我一语,声音里带着没消的火气。谢培兰耐心倾听,待两人情绪稍稍稳定后缓缓开口:“咱都是一个村的,抬头不见低头见,有啥事儿不能好好说呢?你俩说的情况我都清楚了,咱们就事论事,都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在谢培兰不紧不慢的调解下,两人的脸色渐渐缓和,眉头也慢慢舒展开来。最终,双方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握手言和。谢培兰笑着把两人送到门口:“以后有啥解不开的结,尽管来这儿找我们,咱们把话说开了,日子才能过得舒心。”
“奔跑式”工作法推动着治理效能持续提升,“五老”调解室让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村民们从治理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受益者。如今,“议事长廊”里,大家讨论乡村发展的声音更热烈了;文化广场上,跳广场舞的乡亲们舞姿更欢快了……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以党建为引领,不断探索工作新思路、新途径,持续擦亮基层服务品牌,切实将治理效能转化为群众看得见的幸福实景,让群众获得感更充实、幸福感更持久、安全感更有保障。”王万洲的话语里满是坚定。记者 邵子育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版权所有: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