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萧县白土镇张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波:

从问道到破题实现华丽蝶变

作者:杨雪 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 2025-07-05 10:16

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风景如画的葡堤原乡,珠翠凝香的“阳光玫瑰”,承载历史记忆的村史馆;文化广场上,几位老人正围着石桌下棋,孩童们追逐嬉闹的欢笑声此起彼伏……盛夏里的萧县白土镇张村,处处是温馨和谐的美丽乡村画卷。

2024年3月,萧县白土镇张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波带着组织的信任和村民的期盼,赴杭州市临平区塘栖街道塘栖村跟班学习,收获了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创新经验。学成归来后,陈波立足张村资源禀赋,将塘栖村的先进理念与本地特色深度融合,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张村方案”。

航拍萧县白土镇张村葡萄种植大棚。记者 蒋帮煜 摄

沉下心来看门道  对标找差画蓝图

跟班学习期间,陈波走街串巷,不仅看颜值,更挖里子。在村史馆,他拍下当地“以文化人、以景聚人”的规划图;在农业产业园,他拽着农技专家追问“小农户如何融入产业链”;在村民议事厅,他录下党员关于土地流转的讨论视频……

“塘栖村的经验不是‘空中楼阁’,他们创新‘党建+网格’建设,探索基层分类治理模式,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让我感触很深。”陈波说。塘栖村一方面聚焦“党建强网、治理强格”目标,探索“双强网格”建设,选试点、调网格、分类治,建立“微实事”“大民生”两张清单,协调联动各方力量,推动基层治理工作全方位提升。另一方面,大力培育由乡贤领衔的社会组织,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法律援助、医疗服务等活动,帮助解决村民大大小小困难。同时,健全民主协商机制,实现“民事、民议、民决”。

塘栖村“党建+实训”的生动实践同样给陈波带来深刻启示。该村通过开设沉浸式“一线课堂”“90后”正科级干部“拔节计划”、建设“乡村振兴青年实训基地”等方式,提升干部及人才的实践能力。“在实地学习了塘栖村‘党建+网格’‘党建+实训’的管理模式后,我体会到,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党员干部真正沉下去、民情实况才能浮上来。”

短暂的跟班学习让陈波收获满满,也更坚定了发展信心:“塘栖能干的,张村也能干!”

甩开膀子务实功 破局开路见行动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充分借鉴塘栖经验的基础上,陈波对标“党建+网格”模式,带领村“两委”推行“党员责任区”制度,通过划分党员包片责任区,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等工作压实到人,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成效。为确保制度落地见效,建立党员“四诺”闭环机制,通过清单化承诺、可视化亮诺、痕迹化履诺、量化评诺,实现全周期管理。建立党员履诺电子档案,实行“一月一纪实、一季一公示”动态管理。2024年,全村45件民生实事全部按期完成。

“党建+实训”也迅速落地见效。陈波带着村“两委”班子对村内实训基地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将塘栖村先进理念与张村特色葡萄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出一套极具本土特色与实践价值的实训体系。2024年,张村新增一处教学点,先后承办市县乡培训10余场,培训学员1500余人次,80%的课时均安排在田间地头,真正做到“课堂学理论、田间练技能、现场悟经验”融合教学。为确保培训效果长效巩固,张村创新建立“学员回访”制度,形成“培训-实践-反馈-提升”良性循环。实训基地经验被中组部、《共产党员手机报》推介。2025年,张村荣获2021—2024年度安徽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

同时,张村借鉴塘栖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经验,重构乡村价值链,形成“现代农业+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一方面,重点实施葡萄产业升级工程,新建标准化大棚100亩,引进“黑皇”“妮娜皇后”等4个优质品种,通过统一规划、技术、品牌的“三统一”管理模式,培育“人有我优”高品质葡萄,预计2025年可增产4万斤。同步推出“葡萄架下种菌菇”立体农业,7亩试验田实现亩产值2.4万元,成功探索“一棚双收”新模式。“我家的葡萄大棚每亩可收入15000元左右,再加上葡萄架下种植羊肚菌,每亩还可多收六七千,两样加在一起一亩地收入两万多没问题,可比外出打工强多喽!”张村村民冯金芝高兴地说。

张村还结合葡萄产业优势,高标准打造“葡堤原乡”休闲度假区,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2024年,葡堤原乡获评省级旅游研学示范基地。基地精心策划四季主题活动:春办大地艺术节、夏推萤火虫之夜、秋办采摘节、冬设美食季,形成“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的运营格局。2024年,承办了“宿州市农民丰收节”“萧县伏羊文化节分会场·露营烧烤”等大型活动,年累计接待游客15万人次、研学团队5000余人次。

生态人文双提升 乡风文明共向善

“第一次走进塘栖村,我就被震住了——河道清澈得能看见水草,家家户户门前的小花园比城里公园还精致, 农产品摆进直播间就能卖往全国,村民们每天都乐呵呵的,生活快乐又幸福。”提起对塘栖村的第一印象,陈波记忆犹新。

塘栖村“微改造”激活乡村颜值的实践,让陈波找到了环境提升的“解题方法”。依托“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项目,张村盘活86处房前屋后闲置地,打造兼具观赏与实用价值的小菜园、小果园等“微景观”,让“方寸地”变成了“聚宝盆”。通过“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模式,累计清理陈年垃圾200余吨、拆除违建30处,并建立“日扫周查月评”长效保洁机制,让村庄从 “一时美”迈向“持久美”。在生态治理上,重点打造6公里生态景观带,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2万余株,配套建设亲水平台和垂钓区,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廊道,实现人居环境与生态效益双提升。

“我们村经济发展了,环境变美了,村民文明程度也提高了。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不断,‘好婆媳’‘星级文明户’评不停,大伙儿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柏油路还通到家门口,年轻人都争着回乡创业啦。”张村村民陈德民高兴地说。

张村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常态化开展“最美家庭”“道德模范”评选,2户家庭获评省级文明家庭。针对暑期儿童托管难题,持续开办“七彩假期”公益课堂,组织16名返乡大学生为120余名儿童提供30天课业辅导与兴趣培养服务,解决家长后顾之忧。2025年,张村凭借精神文明建设的扎实成效,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

夕阳西下,张村的文化广场上响起了动听的音乐,陈波正和几名村民商量着如何通过村直播,把即将上市的“阳光玫瑰”“妮娜皇后”等优质葡萄卖个好价钱。不远处,一排排大棚里串串葡萄个大饱满、晶莹剔透,散发出丰收的清香。

“从问道塘栖到解张村难题,我发现乡村发展没有固定答案,唯有将新理念的‘种子’播进本地的‘土壤’,破解发展瓶颈,才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共富之路。”采访结束,陈波坚定地说。记者 杨雪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版权所有: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