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流动的史诗——新汴河① | 重生,从通济渠到新汴河

作者:彭序 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 2025-06-27 10:05

斗转星移。谁能想到,历史的机遇又一次选择了汴河。

1966年10月14日,国务院决定按排涝“五年一遇”、防洪“二十年一遇”标准兴建新汴河。1966年11月,面对荒废的古河道和长期困扰豫皖苏三省的洪涝灾害,数十万热血儿女在没有机械设备的艰苦条件下,沿着与隋唐汴河大堤平行、仅距数里之地,硬是锹刨手推,用泥土和汗水汇聚成河,谱写了一曲“流动的史诗”。

重生的汴河虽冠以“新”字,却有着古汴河的品格与精神,消除了当地水患,滋润了良田,为万民造福。

溯源追流

沱水入汴润两岸

油坊庄,隶属于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双八镇,是朱楼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走进油坊庄,这里和豫东平原上很多村庄并无二致。村庄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几位老人围坐在门前下棋、聊天,偶尔传出的笑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却有着不凡的身份——沱河的发源地。

“走,俺带你们瞧瞧去。”在78岁的村民朱宣令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沱河源头。与想象中不同,它并非激流奔涌、气势磅礴,而是宛如一条温润的玉带,静静蜿蜒于田野之间,无声地滋养着两岸的土地。

河南省永城市沱河。记者 蒋帮煜 摄

据介绍,沱河由此东南而下,流经商丘市境内虞城县、夏邑县、永城市,进入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后经濉溪县境内徐楼闸、四铺闸进入宿州市埇桥区,于宿州市区西北经沱河进水闸,将沱水分流引入新汴河。

沿着沱河的脉络,记者来到永城市新城区的沱河风景带。走近河畔,只见河水充盈,清澈透明,时而有水鸟倏然惊起,盘旋数匝,又轻盈地没入岸边茂密的芦苇丛中,留下一圈圈微漾的涟漪。

“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清朗的口令声从一旁的广场传来。几位老人气定神闲,一招一式打着八段锦。他们舒缓的身影,与波光粼粼的水面、岸边随风轻拂的杨柳相映成趣,动静相宜,温馨和谐。

“别小看这水,它可有故事哩。”记者在岸边偶遇曾参与开挖新汴河工程的民工谢为中。他驻足河边,凝视着静静流淌的河水,眼中闪烁着追忆的光芒:“我小时候,沱河可不是这般模样。那时水患频发,岸边多是荒滩野地,哪有人来游玩?”

“看看现在,真是翻天覆地!”谢为中老人顿了顿,感慨万千,“1966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作为大谢庄谢东生产队队长,带领大队十几个人去安徽参与新汴河开挖工程,吃住在工地,将近两个月没回过一次家,苦啊!”

“但是,新汴河挖好后,承接了沱河的来水,一下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水患问题,感觉所有的辛苦都没白费。”话锋一转,老人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现在河道整治好了,水变清了,岸也绿了,还建起了这么漂亮的景观带,真是‘开窗能见绿,出门进公园’。这日子,舒坦!”

从豫东平原到皖北大地,沱河与新汴河如同孪生姊妹,共同见证了沿岸居民从饱受水患灾害到乐享滨水生活的沧桑巨变,谱写了人水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版权所有: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