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记者 张玉芳
“老刘,今年你的桃子都卖给我!”2月14日,砀山县高寨镇一名电商经营者赶往葛集镇土山村刘庆生家,早早预购下他的油桃。
“放心,我给你留着呐,但是不能都给你,还有其他人也都订过了。”刘庆生耿直地答道。
桃花刚开,刘庆生的桃子就早已被预售一空。他种的桃子与别人的有啥不一样?
“那还真不一样!”土山村党总支书记崔吉胜说,“老刘年年抢先一步,人家的桃子都还没下来,他的桃子就卖光了!人家桃子论筐卖,他的桃子论个卖,几个桃子就抵人家一筐!”
老刘种桃,究竟有什么秘籍?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了老刘的桃园。
老刘一共有4个大棚,大约四亩来地,大棚建得高大敞亮,里面桃花已经怒放。
“我的花开得最早,因为我这大棚温度起码比别人的高了4℃左右,4月20号就能上市。”老刘性格直率,说起种桃经,他毫无保留。
升棚,别人都是一次拉上去,老刘不嫌麻烦,一天要升两次。早上太阳一出来,先升东边再升西边;下午,先拉下东边再拉下西边。这样围着太阳走,既能多晒太阳还能保温。同样品种的油桃,老刘年年都要比别人早上市7天左右。“去年人家都还没来得及上市,我的塑料膜都揭掉了,桃子早卖光了。”
老刘的油桃上市早,个头也大,清一色半斤左右的大果,品相好,品质优。老刘种桃的秘诀,除了会“晒太阳”,还有减少留果量。“我的留果量比别人要少50%,产量却不比他们少,产值还会翻上一倍。”比如中油4号品种,去年,老刘的亩产不到1750公斤,人家一亩收近3000公斤,但是老刘卖得价格高,收入几乎是人家的两倍。
老刘种桃子也走过弯路。
“2016年以前,我做个小生意满处跑,随着年龄增长,不想在外边漂泊了,我就想着把家里的地倒腾倒腾,跟着大家一块种油桃。本地老百姓有句口头禅,‘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结果种了两三年都没见到收益。”老刘回忆,那时候就光顾着追求产量,亩产最高达到4000公斤,可是收入才2万多元,还不到现在的一半。
老刘终于意识到,庄稼活不仅要学,还要科学地学。从那时起,老刘的兜里总是揣着个笔记本,村里请农技专家或者科技特派员到村里指导,他总是坐在第一排,认真记下每一句话。客商上门收桃,他一个一个请教,市场上什么品种最好销?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产品?勤学苦练的老刘,终于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武功秘籍”。
“桃树修剪的时候,一定要修得整齐漂亮,坐果率才高。”“桃树休眠很关键,今年有个种植户,大棚比我还早拉了12天,但是到现在还没开花,就是因为休眠不到位。树和人一样也要休息,只有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地工作。”“疏果的时候要舍得下手,根据树的情况来确定它的产量,树强树大就多结点,树小树弱就少结点。也跟人一样,他只能背50公斤,你非要让他背100公斤,好多桃树就是这样累死的。”……
老刘的“秘籍”,字字珠玑,句句新鲜,“土洋”结合,充满智慧。
“时代变了,种地种桃也要跟着变了。不能总念着老把式,翻着老黄历。”老刘总是劝诫其他桃农,要学会创新,真正成为一名进步的“新农人”。在他的影响下,土山村的油桃产量和品质明显提升。
崔吉胜介绍,今年,该村总共种植大棚油桃6100亩,主要有中油18号、中油4号、突围等品种,预计从“五一”开始陆续上市。
“我们不断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把发展大棚油桃作为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巧打时间差等措施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葛集镇党委委员廖子溱告诉记者,该镇已经发展大棚油桃3万多亩,早熟油桃闻名全国。
“去年,桃农亩均收入普遍达到2.5万元至3万元,桃树成了农民致富的‘摇钱树’。老刘的收入就更高了!”崔吉胜笑着说道。
2025年2月24日《安徽日报》5版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版权所有: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