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记者 张玉芳
春节期间,宿州市埇桥区解集镇赶集的日子热闹非凡。赶集的潮流当中有个特别的情景格外引人注目,村民们拎起布袋装的白芝麻往集上赶,去那里的手工榨油的摊位榨出老香油。
当地村民总觉得市面上买的香油不够香,为了吃上正宗香油,他们把在山地里种出的芝麻拿到集上油坊去榨油。
每逢赶集的日子,李兴俭就骑着三轮车,拉着他的“流动老油坊”到解集镇和时村镇的集上给乡亲们榨香油。“按锅收费,炒一锅10块钱,赶一天集,一般能炒个10来锅。”李兴俭说,晴好的月份,他一个月差不多有20天都赶集。
李兴俭的摊位前围满顾客,装满芝麻的布袋整齐排放在地上。一口圆圆的炒锅旋转着翻炒芝麻,下面是柴火灶。“只有用柴火,才更能炒出芝麻香味。柴火锅虽慢,但是炒出来的芝麻香,榨出的油也香。”李兴俭说。他一手忙着往灶洞里添柴加火,一手不停摇动炒锅使其均匀受热。按照多年累积的经验,一锅芝麻炒上三四十分钟刚刚好。
李兴俭是解集镇马台村人,今年70岁,榨香油的手艺传自父辈。他说,虽然榨香油的方式一直在改变,但他一直坚持着老传统,保留着手摇柴火锅的工艺。
“传统榨香油最关键的一环就是炒,火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炒得不能太糊也不能太嫩。”李兴俭与记者交谈之间,锅里的芝麻已经熟了。他用手一捏,里外焦黄,香味扑鼻,倒进簸箕里,来回翻滚几遍晾凉,再倒进榨油机,不一会儿,香油就顺着管道流进瓶子里,整个集上飘散着一股浓浓的油香。
春节前后是李兴俭最忙的时候,白天忙着赶集帮人榨香油,晚上回家还要加班榨好香油供人上门购买。
家住龙山村的魏奶奶一大早就拎着一布袋白芝麻来到集上,排着队等着李兴俭榨油。“老李头榨香油不加一滴水,所以香油比人家榨得都香。榨出的香油放进瓶子里,放一年也不会变味。大家都是他的老主顾,种了芝麻的找他榨油,没有芝麻的就上门找他买香油。”魏奶奶说,她等了两个多小时,总算排上了,“土法榨的油可香得很!在这排队榨油,等再长时间也值得”。
2025年02月13日《安徽日报》6版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版权所有: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