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夹沟国有林场,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林海,它见证了三代务林人的坚守与奉献。七十年的光阴,如同这片森林中的树木,从幼苗到参天大树,记录了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春节前夕,记者来到这里,探寻这片林海背后的故事。
走进夹沟国有林场尖山工区,记者见到一手拿着GPS,一手拿着地形图正在进行外业调查的工程师聂艳。正在进行外业调查的她眼神中透露出坚毅与执着:“我从小就在林场长大,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聂艳感慨地说,2006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她,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踏入了这片祖辈父辈曾经奋斗过的土地。
“七十年前,林场成立之初,我的爷爷就背着铺盖卷来到了林场,扎根在这片山林,奋斗了一辈子。”聂艳回忆道,“那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秃岭,岩石裸露,尘土飞扬,造林条件异常艰苦,工具简陋,一个水壶、一袋干粮、一把镐,靠人力把树苗背上山,再刨出土坑,‘见缝插针’将树苗栽下去,是最常见的造林方式。”聂艳边说边用手比划,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个年代。“由于石质山土层瘠薄、立地条件差、缺乏水源,树苗的成活率并不高,但爷爷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雨天雪天突击栽,来来回回栽,反反复复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逐渐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了绿色的希望。”
“随后,我的父亲、叔叔们接棒成为第二代务林人,他们兄弟四人对父起誓,齐心协力,一定要把荒山变青山。”聂艳一边讲述,一边带记者来到一片坚韧挺拔的侧柏林前,“这里是我父亲曾经造林的地方。那时的造林条件有所改善,但挑战依然严峻。”聂艳说,为了提高苗木成活率,父辈们开始探索更加科学的造林方法,如选育良种、使用无纺布营养袋苗、使用生根剂、借力无人机吊运小苗上山等,大大提高造林成活率。
如今,聂艳接过父辈们的接力棒,终日与林海为伴,继续在这片山林深处植绿、护绿、守绿,接续奋斗。“父辈们打下的江山,我来守护!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做好森林经营,保护好林子的同时,探索抽针补阔、营造针阔混交、阔阔混交新模式,全面提升森林质量,让林子增彩增姿增效,让森林生态系统更多样,更健康。”聂艳坚定地说。
聂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基层林业工作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外业调查、项目跟踪、资源清查,常年奔走于山林沟壑,从这个山头到那个山头,跑小班、划地块,滑倒摔跤是家常便饭,腿上胳膊上时常青一块紫一块。但在这片父辈们用汗水泪水筑就的林海前,她从未退缩,始终以平凡坚守践行初心,以实际行动担当使命,将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了这片山林。
作为一名“林三代”,聂艳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如今,她牵头负责的平欧杂种榛区域(引种)试验取得了成功,优选出两个优良品种,于2017年通过了省级良种认定,在皖北地区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种植,为当地林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20年以来,她牵头完成人工造林、生态修复、森林质量提升等生态建设工程2万余亩,且全部通过省级层面的核查,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森林蓄积不断提升,林相水平和森林质量不断提高。
七十载光阴,三代人的坚守与传承,从最初的秃山荒岭到如今的郁郁葱葱,见证了三代务林人的接续奋斗和无私奉献。站在尖山的高处,聂艳望着这片绿色海洋,眼中充满了自豪和荣幸。“这片林,不仅承载着我们三代人的青春和梦想,更寄托着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我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奋斗、奉献,用智慧和汗水守护好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家园。”■ 记者 邵子育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版权所有: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