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是农历腊月二十六,早晨6点多,天还没放亮,家住埇桥区蕲县镇白安村的周成玉便起床收拾,带着厨具,和两位搭档一起去附近的新王庄做喜宴大席。
周成玉年近六旬,年轻时曾专门学习烹饪技术,还开过饭店,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大厨,亲朋好友谁家办红白事都请他来掌勺。
到达目的地后,老周和两位搭档开始切菜、烫菜,忙活起来。“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在饮食上更注重健康,我们也将菜谱进行了调整,努力适应人们的新口味。我们先备好凉菜,再弄六个烧菜、六个炒菜,讨个‘六六大顺’的好彩头。”虽然和记者聊天,老周手上的活一点没耽误,“‘二十六,炖大肉’,红烧肉可是我的拿手菜,甜香软糯,老少皆宜,有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好寓意,比较应景。”
与城里酒店的流水线式服务不同,农村大席多由本村亲友近邻携手张罗,虽比不上饭店菜肴的精致,但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亲情乡情更加浓厚。
“现在下饭店太常见了,大家吃完就各自回家,没有多少意思。”事主王先生表示,平时亲戚和近邻都不在家,一年见不到几回,年前大家都回来了,所以特意把女儿出生的喜宴推迟到这时候在家办,“这样显得更喜庆!”
临近中午,亲友近邻陆续赶来,王先生一家人忙着招呼,老周和搭档算着时间开始给凉菜摆盘。
各项仪式完成,宾朋均已落座。11点30分左右,随着大厨“上菜啦”的一声吆喝,四五个端菜的伙计把凉菜送到每张桌子上。
厨房里,在鼓风机的加持下,欢腾的火苗从炉子里蹿到锅边,快火猛攻下,一道道色香味俱全且升腾着热气的炒菜被盛到盘子里。院子中,“吃好喝好哈!”推杯换盏间,大家聊家常、叙亲情,亲友近邻间的情谊再次升温。多彩的气球、喜庆的音乐、锅勺撞击声……烘托得农家小院的年味越发浓郁。
“大席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它承载着地域的特色、文化的传承和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前来吃席的姜先生常年在杭州工作,今年早早回老家吃大席,“平时参加的宴席都在饭店,味道没有多大差别,农村大席吃的是家乡味,听的是家乡话,满满的人间烟火气,有种过年的氛围。”
一番忙碌过后,饭菜都已上齐,老周才轻松下来。“今天的红烧肉很受欢迎,看着大家吃得满意开心,我们就不算白忙活。”老周满脸笑容地说。■ 记者 欧雪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版权所有: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