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生命相“髓” 为爱加“宿”

——宿州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综述
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 2024-12-27 09:17

实现捐献:点亮“生命之光”

“叔叔,谢谢您救了我妈妈,您是我们全家的恩人!”每次翻看受助者女儿的来信,宿州志愿者李玉欢总会想起远方那位没有见过面的“亲人”和她的家人。

2023年2月和4月,李玉欢先后捐出造血干细胞和淋巴细胞,帮助一名素未谋面的女患者点亮了“生命之光”。“虽然和受助者没有见过面,但我觉得就像多了一位亲人,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带动更多人加入中华骨髓库,大家一起用爱心挽救生命、温暖社会!”李玉欢说。

根据中华骨髓库的“双盲”原则,捐受双方是不能见面的,不过,在隐去一些信息后,可以互通书信。2021年8月,志愿者张琳为一名血液病患儿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之后,他一直牵挂着孩子的恢复情况。2022年立春刚过,张琳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封从省红十字会转来的感谢信。信中这样写道:“感谢叔叔让我重新燃起生命的火焰,我敬佩您、祝福您……”手捧来信,张琳欣慰地笑了。

从素未谋面到血脉相连,从生命即将凋零到生命之帆重新扬起,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作出善举的背后不仅有家庭的支持,还有“奉献爱心、无损己身、拯救生命”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

造血干细胞捐献,不仅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还有可能影响捐献者的人生轨迹。宿州市第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王磊告诉记者,2019年夏天,他在实施捐献后收到了患者的来信。信中这样写道:“我年过六旬的双亲和年幼的女儿都让我向您表达感谢。我一定珍惜生命,积极配合治疗,努力活下去。”

“这封信对我触动很大,它让我意识到,爱是一种可以无限传递的力量。于是,我下定决心,让更多人感受到生命的温暖和希望。”王磊说。从那时起,他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走进学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用最真挚的情感和科学的解读,普及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动员更多的人加入中华骨髓库。截至目前,已经开展宣讲100余场次,受众6000余人。

参与护送:架起“希望之桥”

今年6月19日午后,骄阳炙烤着大地。一名长发女孩手捧一个带有红十字标志的蓝色箱子匆匆来到高铁合肥南站,准备前往河南。

女孩名叫段静茹,是宿州市志愿者。箱子里装的是一名白血病患者治疗急需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当晚7点左右,她按计划来到河南省一家医院,顺利把手中的箱子交给医护人员。

像段静茹这样的造血干细胞护送员,人们称作“生命快递员”。

由于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和受助者往往处在不同城市,“生命快递员”要先去捐献者所在的医院拿到配送箱,再乘坐高铁或者飞机,到达受助者所在的城市,将装有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箱子交给当地医护人员。

2024年初,宿州志愿者陶增旭在接到一个护送任务后,立即购买前往患者所在城市的高铁票,并预订返程普速火车票。之所以购买不同的车票,是因为他从医护人员口中得知,护送的部分费用需要患者家人承担,由于造血干细胞在离开供体后,要尽快移植到患者体内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在护送的过程中必须争分夺秒,这段时间内就不能考虑路费,如果在护送返回过程中选择费用相对便宜的交通工具,则可以为患者家人节省一些开支。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宿州志愿者马新宇的身上。他说:“造血干细胞在移交给患者所在的医院后,护送员已经完成使命。这时,我们节省路费可以为患者家庭减轻一些负担。”

这些“生命快递员”,为捐献者和受助者架起了“希望之桥”。从2023年2月至今,宿州志愿者已完成16次造血干细胞护送任务。他们的行为,不仅向患者及家人传递了爱心,而且温暖了社会。    记者 王云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版权所有: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