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一城解放定乾坤

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 2024-12-03 17:08

1948年11月6日,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打响了。

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江苏的北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朱德元帅曾说:“徐州从历史上就是进行决战的古战场。”

近代以来,随着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建成并在徐州交汇,徐州进一步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战略要地。抗日战争胜利后,徐州成为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重要军事基地,蒋介石在这里驻有重兵,先后设立“陆军总部徐州司令部”等内战指挥机构。因此,徐州在这场大决战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敌军弃城而逃

1948年11月6日至22日,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华野和中野两大主力协同指挥、紧密配合,合力将黄百韬兵团围歼在碾庄圩。黄百韬兵团的覆灭,让徐州地区完全暴露在解放军的枪口之下。此后,解放军攻势如潮,接连解放了徐州周边地区。徐州已成“孤城”。此时,黄维兵团也被我军包围在双堆集,已成瓮中之鳖。国民党制定的作战计划早就是废纸一堆。盘踞在徐州的杜聿明集团犹如惊弓之鸟,逐渐感到末日来临。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在南京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制定了撤出徐州的计划。1948年12月1日,杜聿明集团全部撤离徐州。

说是撤离,不如说是逃命。国民党部队个个争先恐后,恨不得飞出徐州。事先规定的撤退计划、路线、序列早已无用,队伍还没有撤出徐州城就乱作一团,不论是部队还是机关,都顾不得集合队伍,拔脚就走。甚至有不少国民党军官纷纷准备便衣,以便在适当时机逃走。

根据撤退计划,每个兵团都应留有掩护部队,坚持到12月1日黄昏方能撤离战场,实际上,大部分在11月30日午前就已经跑光。

哪条路近,哪条路好走,国民党官兵就从哪条路夺路而行。30万大军,以及车辆、辎重、骡马,还有一路抢掠来的鸡鸭牛羊,都拥进了徐(州)永(城)公路,放眼望去,黑压压的一片,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从徐州开出的最后一批近百辆汽车,不久就被我军追上,不到20分钟全部被我军缴获。四十一军炮营原有十二门小炮,逃了一天就丢了九门。四十七军军部四门野炮,在逃跑途中全部丢光。八军一七零师特务连,士兵全部跑光,最后只剩下一个连长和连副。有时,前面一辆弹药车爆炸,立即引起后边队伍混乱,成批士兵逃跑。

这股败军沿途还抢掠百姓,引起极大民愤。邱清泉兵团五军,路经萧县大吴集北一个村庄时,捉走男女青年二百多名,抢走牛、驴二百多头。路过李酒店时,又抢走牛、驴四十多头,鸡五百余只,粮两千斤,群众的衣物钱财更是不计其数。他们逃到哪里,哪里的人民就遭殃。

迎接胜利曙光

徐州解放,全城人民夹道欢迎解放军入城。

杜聿明集团逃离徐州之日,就是徐州解放之时。1948年12月1日傍晚,华野第十二纵队和一纵队侦察营先行进入徐州。晚10时,渤海纵队司令员袁也烈奉命率领所属第七师、第十一师、补充团、直属炮兵营等部队进入徐州进行接管。至此,徐州全境获得解放。当解放军开进城内时,街道上拥满了欢迎的群众,徐州城一片欢腾。

12月2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给淮海战役总前委和前线指战员发来贺电,庆贺徐州的解放。中共中央的贺电中说:庆祝你们解放徐州的伟大胜利。徐州是南京的门户,是蒋介石进行反革命内战的巨大军事基地。徐州的迅速解放,对于全国战局,极为有利。尚望继续努力,为全歼当面敌军而奋斗。

华东局、华东军区,也于2日向全线指战员发出贺电,祝贺全歼黄百韬兵团及解放徐州的伟大胜利。

济南、开封等地广大群众,纷纷集会庆祝徐州解放。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的30万徐州市人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纷纷走上街头,敲锣打鼓,庆祝解放。

正在前线冒着严寒日夜追击逃敌的我军广大指战员,听到徐州解放的消息和党中央的贺电后,欢欣鼓舞,更加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加快追击步伐,决心全歼逃敌。

12月2日,华东军区向徐州人民宣布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徐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傅秋涛为军管会主任,即日开始办公。军管会为严明我机关部队入城纪律,严格执行党的城市政策,颁布了入城守则十一条。

当天,华东军区命令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徐州市警备司令部,袁也烈任司令员,傅秋涛任政治委员。徐州市警备司令部成立后,立即进行清剿散匪、收容战俘、保护市民财产安全、稳定社会秩序等项工作。

解放后的徐州,立即变成了支援淮海前线的前哨基地。首先,军管会组织了一百多辆私营汽车,将徐州解放时缴获的弹药迅速运往前线,解决了前线部队由于战场转移而急需弹药的困难。军管会还在徐州成立了粮站管理处,统一领导各方面的粮站,接收自津浦、陇海两铁路线运来的粮食。徐州成了大规模的屯粮站和粮食转运中心。从华北、山东等地运来的粮食,都先运到徐州,然后再转运前线。从徐州到萧县的公路上,每天有几百辆汽车来往运粮。在徐州解放后的二十八天里,运往前线的粮食就达四百三十余万斤。徐州人民还组织了几百台私人缝纫机,为部队赶制军衣。解放后的徐州,对支援淮海战役作战,发挥了重大作用。

人民力量无穷

华东人民慰问团在徐州进行淮海战役胜利宣传。

对于杜聿明集团的弃城逃跑,中央军委事先有所预见,华野也作了必要的应急部署。粟裕将军审时度势,准确预判杜聿明集团逃跑路线,经过不断追击,解放军各部队已经将其包围在今河南省永城市东北陈官庄地区,杜聿明集团插翅难飞。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团被围歼,杜聿明被俘。杜聿明集团的覆灭则为淮海战役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杜聿明集团的覆灭让蒋介石大失所望。他在检讨战局时说,华东野战军使用了人海战术。果真使用了人海战术?大错特错!当时华野所属八个纵队的兵力人数绝不会超过杜聿明部队三个兵团的30余万人。解放军背后站着广大人民群众,他们冒着炮火为部队运送物资、抬运担架,还有地方武装和民兵作配合,哪有不胜之理?这不是人海战术,而是国民党部队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徐州解放,人民群众的力量不可或缺。在战火迫近徐州时,他们在地下党的组织领导下,同解放军里应外合,英勇机智地抵抗敌人撤退前的破坏活动,共同迎接黎明的曙光。徐州发电厂的地下党员李甦组织工人队伍保卫电厂、变电房等重要目标。当得知敌人要炸毁铁路机车和厂房的消息时,地下党员徐广友组织工人纠察队警戒和监视敌人的行动,迫使敌人的计划流产。铜山中学的地下党员佟苏丹利用教育主任身份,积极组织学生站岗巡逻,以护校迎解放……徐州人民万众一心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保存了大批设备和物资器材,为支前工作和解放后徐州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支前展厅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述说着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感人故事:“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展厅内展出的一张张照片,再现了当时火热的支前场景:在一处后方粮站中,人流熙熙、车流滚滚,运送军需物资的民工队伍连绵数里。

本报记者在烈士墙前听讲解员魏天梅讲述烈士子女寻亲的故事。记者 蒋帮煜 摄

据统计,在整个淮海战役支前工作中,当时400万人口的徐州地区,共出动支前民工37万人,担架2400副,大、小车6.45万辆,提供军粮3447万斤,烧柴6000万斤,抢修道路1100公里,修桥架桥120座。淮海大地上,老百姓建起了上百条水陆运输干线,数百处兵站、伤病员转运站…… 一张庞大的支前保障网映照的是人心向背。

正如陈毅元帅在总结淮海战役胜利原因时所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序厅里,毛泽东题写的“人民的胜利”五个大字恢弘有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我们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文/记者马竞 蔡建  资料图片由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提供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版权所有: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