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砀山县博物馆镇馆之宝: 薛显钟

从水患泛滥到沃土良田的见证者

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 2024-09-26 10:04

砀山县出土的这口明代铁铸大钟古朴雄浑,高1.35米,上部直径0.8米,底部直径1.05米。钟身铸造有“国太(泰)民安、风调雨顺”八个大字和八卦阴文、阳文图案,铭文落款为“万历三十五年铸成”。这口大钟的奇特之处在于,大钟的顶端为双面将军塑像,塑像造型奇特,双目怒睁,虬髯含威,这便是薛显将军。钟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也是象征着地位和权力的礼器。在薛显离世200多年后,他的智勇无双仍被砀山人民所崇敬、膜拜,百姓遂募捐铸钟祈福,取其像镇河定洪。

历史爱好者崔凤田讲述薛显钟的故事。

明初有一员开国猛将薛显,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他作战有勇有谋,独当一面,勇冠三军,战功赫赫。

薛显最初不是朱元璋的嫡系,而是淮北起义军首领赵均用的部下,赵均用死后才归附朱元璋,因为归顺时献上了泗州城,所以受到重用,被任命为亲军指挥,跟随大军四处征战,攻下南昌以后,和朱文正一起镇守南昌。

后来,陈友谅率60万大军围攻南昌,薛显主动打开城门,领一队骑兵冲杀陈友谅大军,还斩杀敌方一员大将、活捉副将,彪悍无比。

吞下陈友谅地盘后,薛显又跟着徐达和常遇春征讨张士诚。战后常遇春叹道:“今日之战,将军(薛显)功,遇春弗如也。”(据《明史》)

洪武三年(1370年)冬,薛显封永城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冬,薛显突患疾病去世,封永国公,谥桓襄,葬于砀山县城南薛口村。

砀山博物馆副馆长李岩给学生们介绍薛显钟的历史。

大钟出土

2016年的夏天,砀山县周寨镇周楼村村民周文正在村子荒地挖土,铲车突然触碰到一处坚硬的物体。周文正心中一紧:“可能是碰到文物了。”于是,他找来同伴,细细将东西挖出,发现是一件巨大的铁器,三四个壮汉也无法将其搬动。

周文正当即与当地文物部门联系,并将其送至县城。经过文物工作人员清理铁器表面厚厚的泥土,大钟露出真容。

钟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也是象征着地位和权力的礼器,封建统治者铸造巨型铜钟象征王权。

随着佛教传入我国以及本土道教的兴起,为了适应弘扬佛法、道法的需要,寺庙、道观开始广泛使用佛钟和道钟。唐代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竞相铸造各种佛钟、道钟,并且越铸越大,以求达到彰显自己神权和政权的地位来巩固统治的目的。明代时,皇帝认为“唯功大者钟大”,所以更加盛行铸造大钟,成为我国历史上铸造大钟最多的朝代。

砀山出土的这口明代铁铸大钟古朴雄浑,高1.35米,上部直径0.8米,底部直径1.05米。钟身铸造有“国太(泰)民安、风调雨顺”八个大字和八卦阴文、阳文图案,铭文落款为“万历三十五年铸成”。这口大钟的奇特之处在于,大钟的顶端为双面将军塑像,塑像造型奇特,双目怒睁,眉骨、颧骨突出,线条刚劲有力,虬髯含威。这位立于钟顶的将军,便是薛显。

历经水患

记者在“薛显钟”出土地看到,挖掘遗址位于一片低洼水塘处。周文正告诉记者,据说这里曾是当时一处香火鼎盛的寺庙,因黄河水患被湮没于地下,“挖到大钟时,还看到有青砖残垣,在水位低时会露出水面。”

据《砀山县志》记载,明万历十六年,春大饥,夏疾。二十六年砀城为洪水淹没。三十一年,黄河决口朱家旺口,改道至城南。三十四年大水,又改道至城北。黄河周边百姓,深受瘟疫、水患之苦。在薛显离世200多年后,他的智勇无双仍被砀山人民所崇敬、膜拜,百姓遂募捐铸钟祈福,取其像镇河定洪。后数十年黄河砀山段无水患。

黄河多次夺淮引发的水患,给砀山带来无尽伤痛。自公元1128年黄河从河南李固渡决口流经砀山起,至公元1855年改道,在砀山境内流淌700余年。其间,有记载的决口和泛滥多达50余次,砀山县城数次沉于水下。

历史上记载的黄河砀山段决堤甚为惨烈。据光绪《续修丰县志》:“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八月十九日,河决砀山县之蟠龙集。”蟠龙集在黄河的岸边,是个拥有32座衙门、81道街的著名商埠。据黄钧宰《金壶浪墨》所记:“(蟠龙集)居民扶老携幼,避走高墩,男啼女哭。无高墩者攀据树上。远望有白云重叠,疾驰至前,则河水汹涌,如万马奔腾,顷刻而下。集中屋宇鳞次,如小舟漂泊江湖中,瞬息卷去。其奔走中途者,遇水冲击,莫知其乡。或预为死计,以长绳系妻子,各结一队,水势既勇,牵挂树枝屋角间,目穿肠出,而田亩畜牲无论。”

黄河水患为砀山百姓带来数不清苦难的同时,曾被百姓寄托佑一方平安希望的“薛显钟”也随同洪水湮没于地下。

见证巨变

“薛显钟”见证了黄河为砀山带来的苦难,也看到了这条黄河故道由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如今的沃土良田。

公元1855年,黄河流经砀山最后一次改道北徙后,在砀山县境内中北部留下一条东西长46.6公里的废河道,即黄河故道,废弃的河床被漫漫黄沙吞噬。

黄河改道后虽然结束了砀山长期水患历史,但黄沙带来新的灾害。“风起漫天沙,张嘴沙打牙,走路难睁眼,庄稼被打瞎”是砀山当时的写照。

面对新的灾难,砀山的百姓拿出700多年来与水患斗争的勇气,继续与风沙抗争。通过种植抗风沙、适盐碱、耐瘠薄的梨树,与并不肥沃的土壤达成和解,黄河故道生态环境彻底改善,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昔日茫茫沙丘变成如今的平原林海,砀山黄河故道流域现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自然保护区、砀山酥梨种质资源保护区(省级)。黄河故道两侧植被茂密,野生草本植物资源273个,野生鸟类资源96种,其中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品种10种,省二级以上保护品种20种,是皖北地区最大的物种多样性基因库。

就连被湮没的蟠龙集,在历经劫难之后现已形成南北宽5里、东西长12里、水面5万亩的蟠龙湖。蟠龙湖水美鱼肥、碧波荡漾,湖面生长着大面积的野生莲藕,生态环境极佳,成为砀山县绵延百里的黄河故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薛显钟”,因黄河水患而铸造,因黄河水患而湮没。时隔600年后,见证了黄河水患,也看到砀山人民勤劳勇敢与天抗争造出一个新砀山的“薛显钟”,就静静地待在博物馆玻璃柜中,向来来往往的游客将这段历史轻声叙说,娓娓道来。文/记者 徐 蕾 图/记者 董木子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版权所有: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