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慎终如始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并于近日制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市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聚焦全市“5512”产业一号工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制造业主导产业集群和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宿州积蓄强大动能。
揣雄心
《行动计划》凸显出宿州的“雄心壮志”——到2027年,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大幅跃升,产业基础更加坚实、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更加紧密。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制造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产业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到202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力争突破,规模以上制造业营业收入力争突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规模以上工业亩均税收年增长6%以上,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达到6%。
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27年,培育形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绿色食品(预制菜)、新能源、建材和家居4个超500亿元产业,其中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绿色食品(预制菜)两个产业力争向千亿级迈进;培育装备制造、轻纺鞋服、造纸及纸制品后加工3个超300亿元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煤电化工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2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00户左右,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400户左右,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0户左右,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骨干企业,宿州智造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到202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率达到100%,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数字化应用覆盖率达到100%。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快推进,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和碳排放持续下降。
融合化集群化发展持续深化。着力构建全方位、多要素融合的特色产业集群新生态,到2027年,培育2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6个县域制造业集群。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挑大梁
新型工业化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阶段特性,我市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持续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挑“大梁”。
产业优化提升行动
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深入推进“5512”产业工程,发展壮大五大主导产业、转型提升五大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十二大特色产业集群。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优做强实体经济,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链主”企业配套,协同“链主”企业开展重点攻关。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壮大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
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绿色食品(预制菜)、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建立市级统筹、县区园区为主体、部门协同、分层推进的组织体系,梯次培育优势突出、基础稳固、特色鲜明的市级、省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27年,建成一批省级、市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一县一群”县域制造业产业集群。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坚持“龙头+配套”,支持产业龙头企业将中小企业纳入协作配套体系,推动产业内大中小企业信息联通、订单共享、产能对接、品牌共建、高效协作,不断提高本地产品配套率,实现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深度产业协作配套模式,推动中小企业嵌入龙头企业供应链、创新链。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网络化协作、个性化定制、柔性供应链等新业态新模式,每年培育省服务型制造样板企业(平台)5个以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搭建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检测认证等功能性载体。
加强产业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动各县区、园区集群化、特色化发展,“一县一策”打造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埇桥区重点发展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实木家具、智能橱柜等高端制造和绿色智能家居产业。砀山县重点发展润肺膏、速冻预制菜、果品医药、骨科创伤等绿色食品和医疗器械产业。萧县重点发展防腐涂料、耐火材料、环保建材、工程机械等功能性新材料和精密化零部件产业。灵璧县重点发展轮毂轴承、超细晶改轴承、薄壁轴承等高端轴承产业。泗县重点发展汽车底盘系统、汽车电子、汽车铝铸件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和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光伏玻璃等光伏制造产业。宿州经开区重点发展原料药、中间体、医药制剂、化工新材料等医药化工产业。宿马园区重点发展包装纸、特种纸、生活用纸等绿色造纸产业。市高新区重点发展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服务等算力产业。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薄弱领域,立足全市实际,提高重点领域补短板和关键技术攻关能力,积极争取省“工业强基”项目,不断提高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市场主体培育行动
促进企业提质扩量。加快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引和项目建设。健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坚持抓大、育小、培优,建立市省国家三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体系,支持一批龙头企业成为产业链“链主”,不断增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量。力争每年新增注册企业2万户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120户左右,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0户左右。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创新指标,落实各项惠企稳企政策,稳定现有规模企业生产经营,提升企业质量,重点培育一批技术密集、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到2027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0户左右,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400户左右。
推动企业主体上市。推动更多优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5年内新增主板上市企业3-5户。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上市力度,力争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版”累计挂牌企业占专精特新企业比重超30%。
持续推进双招双引。围绕“5512”产业布局,浓厚招商氛围,夯实招引工作责任。聚焦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产业链关键企业,综合运用产业链招商、商协会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充分发挥产业招商小分队作用,多层次搭建招商信息网络,宽领域搜集有效招商信息,持续开展招大引强、招新引精,全力推动优质项目签约落地。围绕主导产业、战新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领域人才需求,大力引进领军人才,做好人才要素保障和服务保障,高位推动招才引智。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深入开展农业“两强一增”、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服务业“锻长补短”投资专项行动,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科技创新提升行动
强化创新主体地位。落实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中的主体地位。深入实施科技创新“151”工程,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依托企业组织梳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关键技术攻关任务清单和技术难题需求清单,加强供需对接和推广应用。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行动。到202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0%,滚动实施制造业重点领域产学研用补短板产品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5个。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实施人才归宿行动,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70个以上。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生态,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省级开发区升级进位,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支持园区抓住省“一区一业一样板”政策支持机遇,加快数字化转型建设,不断提升园区功能,积极创建各类产业基地、特色载体。支持集群企业建立各类研发中心,每年培育一批省企业技术中心、省产业创新中心、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鼓励省级以上开发区围绕主导和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平台。到2027年,力争新建20家左右省级创新平台,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集企业技术需求与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征集、发布、对接于一体的科技大市场,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发挥“羚羊”等工业互联网平台作用,促进科技难题攻关和成果转化。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安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发展,逐步设立天使基金群。鼓励风险投资用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模式。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三首”产品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对标“三首”产品研制需求清单研发新产品。到2027年新增“三首”产品30项。
数字转型赋能行动
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推动绿色家居建材、梨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功能应用创新、产业生态营造和公共服务支撑等方面持续提升优化,加快绿色家居建材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深度赋能重点产业链发展,提升产业整体数字化水平。鼓励重点企业优化工艺流程改造和要素优化配置,搭建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区域竞争力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诊断。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方式,遴选优秀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组织服务商按照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关国家标准,对企业的研、产、供、销、服、管等全环节进行数字化转型现场诊断服务,全面分析企业数字化水平,指出数字化发展短板,提出同行业对标对象,“一企一策”出具诊断报告。到2027年,实现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全覆盖。
培育创新示范应用。以开展设备智能控制、生产管理优化、产品质量检测、柔性化生产、供应链协同、设备预测性维护、备件备品管理等应用切入点,鼓励行业重点企业开展新模式创新应用,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模式。加快5G、千兆宽带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开展5G网络提升改造和应用创新。每年搭建“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10个以上,培育省级大数据企业10家以上,培育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0个以上,争创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制造优秀场景。
质量品牌提升行动
推进产品升级和品牌建设。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不断提升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到2027年新增培育“皖美品牌示范企业”30个、“三品”示范企业20个,培育150个安徽省新产品和安徽工业精品。引导制造业企业构建“设计+研发+用户体验”的创新设计体系,鼓励企业创建工业设计中心,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到2027年新增培育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个以上。
推进制造业质量革命。打造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优势。以标准抢占行业话语权,支持企业标准修订,到2027年新增修订地方标准10个、团体标准50个。对照“定标率、贯标率、达标率、首检合格率”的标准化体系,开展标准化示范工作。到2027年新增培育10家以上省标准化示范企业。推广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积极开展向全国质量标杆学习活动。评选宿州市人民政府质量奖,积极参评安徽省人民政府质量奖,力争中国质量奖实现零突破。
绿色低碳发展行动
推进节能减碳协同增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推动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改造。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鼓励企业按照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标准,不断取得技术创新突破,促进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明显成效。
鼓励制造业绿色发展。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开展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提升行动,加快构建绿色工厂、产品、园区、供应链“四位一体”绿色制造体系,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建立工业节能监察和诊断服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培育一批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及能(水)效“领跑者”企业。到2027年,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5家、省级绿色工厂28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3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个。
拼服务
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市过程中,宿州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全过程各方面,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落实、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统筹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市工作。市工业强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责任分工抓好重点任务落实。结合“5512”各推进工作组责任分工,抓好重大政策、重点工作,协调解决重要问题,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积极推动资本、土地、能耗等指标向优质企业、产业、园区集中。统筹市产业基金支持制造业发展,采用“基地+基金”模式,吸引各类资本共同建立产业基金,支持制造业集群式发展,稳定财政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采取基金、贴息、补助等手段放大、撬动社会资金。推进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规模,发挥政府增信机制作用,支持高成长性企业信贷融资,大力推广“专精特新贷”“亩均英雄贷”。
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充分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商协会作用,支持商协会开展产业研究、协助行业管理、推动行业交流合作等工作。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常态化开展企业家恳谈会、企业家沙龙,落实企业家接待日制度,推行顶格服务企业机制。全面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注重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优化政务流程,升级“宿事速办”平台,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建立推动新型工业化监测评估机制,按照清单化、项目化、闭环式要求,定期对各地各部门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制造强市建设情况进行调度、通报、督查,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推动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取得成效。
蓝天白云下,各产业园区气势宏伟、整洁干净、绿意盎然……这些是宿州最温暖的一抹底色。记者 陈成光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版权所有: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