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大201’测产结果是亩产1078.57公斤,‘中农大202’测产结果是亩产1090.45公斤!”10月17日上午,在市政务中心第四会议室,随着测产专家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的宣读,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金秋十月,年丰时稔。由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玉米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单位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玉米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设置在我市的玉米新品种进行现场机械收获籽粒实收测产,检验科研成果和夏玉米密植高产攻关成效。
测产现场,在专家组的指导下,按照全国玉米栽培学组和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制定的玉米机械粒收测产方法,1台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自南向北缓缓前行,将一株株玉米连秆带穗卷入机中。“小棒子也别落下,掰下来放到袋子里。”循声而去,记者看到几名工作人员正拿着袋子,走进刚收获的玉米试验田,将遗落的玉米棒捡入袋中。经过去除杂质、换算成14%标准水分,玉米新品种“中农大201”实收亩产1078.57公斤,“中农大202”实收亩产1090.45公斤。
“从此次测产结果来看,‘中农大201’‘中农大202’抗倒抗病性强、产量高、发展前景好,建议加大试验规模,为我国玉米生产作出更大贡献。”玉米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戴景瑞说。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玉米单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据安徽华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成种业”)董事长刘良柏介绍,今年5月,华成种业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成立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安徽分中心,开展玉米密植高产新品种示范,实施玉米密植高产“土、肥、水、药”耕种全环节精准调控技术,探索出了玉米高产攻关技术路径,对全面推进我市乃至全省、全国玉米单产提升、打造省“千亿斤江淮粮仓”具有重要意义。
“短短几个月,成果已然落地。从今天的测产结果来看,‘中农大201’‘中农大202’单产均突破1000公斤,实实在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专家产量’变成‘农民产量’,大力推进‘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落实落地。”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全市将继续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吨半田”行动及粮油单产提升行动,加快“种业小镇”建设,推进现代种业“保、育、繁、推、管”全产业链融合高质量发展,实现粮食单产、总产双提升,加快推动我市从“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 记者 彭序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版权所有: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