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冠上梨园色 匠心传非遗

——记戏曲盔头制作技艺传承人房兴尚
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 2023-10-11 17:33

“盔头一点红,梨园万重色”。盔头,是传统戏曲中演员所佩戴冠帽盔巾的统称,是重要的戏曲行头之一。不同造型的盔头,能反映剧中人物的身份,并增强表演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宿州市的戏曲盔头制作技艺,是极具传统特色的民间工艺,已被列入市级非遗项目名录。作为这个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房兴尚,将现代工艺美术与传统盔头制作融合,走出了一条创新传承之路。

坚守源于热爱

“我父亲曾是萧县梆子剧团的盔头制作师和净角演员。他制作盔头时,我就打打下手。在16岁时,我掌握了全套工序,可以单独制作盔头。”房兴尚说,幼时的耳濡目染,让他爱上了戏曲艺术和盔头制作技艺。

1989年,房兴尚考入一所工艺美术院校的日用工业品设计专业。四年的相关知识学习和积累,为他提升和创新发展盔头制作技艺奠定了良好基础。

房兴尚告诉记者,戏曲盔头制作从材料上分为软胎和硬胎两种。他制作的盔头多为硬胎,以东昌纸、铅丝、铁窗纱、油漆、红白土子、金银箔、蓝绸等为主材,经过打纸袼褙、拓样、手绘、镞活、掐丝、贴纱、合里子、拼胎、扎边、烙熨、刷胶、沥粉、贴箔、点翠(或点绸,点蓝)等工序,采用粘、合、拼、敲、折、叠、点、盘、绕等技法,搭配蚕丝绒球、绸缎、羽毛等承装而成。由于工艺复杂,一件盔头的制作时间少则七八天,多则半个月。

“我做戏曲盔头时,会把每一件的重量控制在250克以内。因为一场戏一般在两个小时左右,如果盔头较重的话,演员长时间佩戴会感到疲劳,所以在制作的时候就要突出‘轻’这个特点。”房兴尚说,盔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华”,金银色的盔帽、五颜六色的蚕丝绒球、彩线包裹的珠须等,凸显盔头的华丽观感,可增添舞台表演效果。

多年来,房兴尚不断学习、博取众家之长,并勇于实践。他制作的盔头图案生动、色泽鲜艳、观赏性高且轻巧耐用。

创新赢得发展

20多年前,虽然房兴尚和父亲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戏曲盔头的制作和经营上,但是受现代多元文化冲击,盔头制作因戏曲市场低迷而生存困难。这让他逐渐意识到:想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必须走创新和转化之路。

房兴尚把现代工艺美术与传统制作加以融合,历经艰辛探索,研发出盔头、脸谱相结合的工艺挂件和摆件。作品设计精巧、比例适中,结构合理、色彩绚丽,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这些作品先后被北京前门饭店梨园剧场、长安大戏院等收藏。

房兴尚告诉记者,盔头与脸谱工艺挂件取自戏曲人物的上半身,按比例缩小。为方便悬挂,盔头去掉后面的三分之一,把主要配件前移,搭配戏曲人物彩塑脸谱与服装,制作成可供观赏的盔头脸谱装饰品。摆件同样取戏曲人物的上半身,按比例缩小,人像底胚使用树脂材料,彩塑脸谱、缩小版盔头、衣服髯口(胡须)均用真实材料制作。

目前,房兴尚的工作室除接受盔头订单外,还生产盔头与脸谱结合的戏曲人物工艺挂件和摆件、教育类文创产品。

匠心传承技艺

2017年,戏剧盔头制作技艺列入宿州市级非遗名录。作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房兴尚深感责任重大。他多次到河南、北京、福建、浙江等地调研,与当地盔头制作艺人交流,取长补短,搭建信息互动平台。同时,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盔头样式和品类用电脑绘图软件画出并保存,建立完备的电子资料档案。

从2019年起,房兴尚在市特教中心担任文化志愿者,指导学生学习盔头制作技艺。部分学生毕业后到他的工作室继续深造,其中一名学生已经成长为工作室的骨干技术工人。在埇桥区残联的支持下,房兴尚积极开展戏曲工艺品制作培训活动,为残障人士就业开辟一条新出路。他还积极参加文旅部门举办的各种非遗宣传活动,经常在社区、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戏曲盔头及戏曲相关知识讲座等。如今,在市博物馆、市非遗馆戏曲展厅、市特教中心戏曲展厅等处,都能看到房兴尚制作的戏曲盔头相关展品。

“我会一直努力,将戏曲盔头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戏曲盔头、愿意学习盔头制作技艺,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升华、发展。”房兴尚说。  

文/记者 王云 图/记者 董虎

责任编辑:王亚东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版权所有: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