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在埇桥区南关街道,有一对老兵夫妇,他们相识于战火硝烟的抗美援朝战场,经历战火的洗礼后,始终不离不弃,患难与共,携手一路走来——

相识相知于战火 相濡以沫67载

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 2023-07-03 17:23

“8楼,门上有‘光荣之家’牌子的就是他们家。”6月30日,当记者来到李金玉张倩夫妇所在的楼栋,询问具体住址时,保安师傅热情地介绍,“老爷子人好得很,十分健谈,我们都熟!”

记者见到91岁的李金玉和89岁的张倩两位老人时有些惊讶:两位老人身体健朗,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言语流畅,丝毫感觉不出他们已至耄耋之年。

甫一落座,老人就打开了话匣子,向记者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战场上相识:从战友到朋友

李金玉是山西长子县人,1932年出生于贫穷的农民家庭,1946年夏参军。解放战争时期在一野24旅某团卫生队任卫生员,先后参加了解放运城、临汾和太原等战役,并在战斗中负伤,然后随军一路南下,翻秦岭、攻剑门、战广元。和平解放成都后,就地转入艰巨的建政剿匪任务。“正当我们轰轰烈烈地开展建政剿匪任务时,朝鲜战争爆发,部队接到了入朝参战的命令。从西南拉到东北,我们乘军列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

随着李玉金娓娓诉说,历史穿透时空的云雾,愈发清晰。

1951年4月,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的战斗结束后,李金玉随营部从前线撤下来,在一所朝鲜老百姓的草房子内休息等待后续部队时,遭遇美军机凝固汽油弹轰炸,顿时整个村子一片火海。李金玉全身是火,从草屋内跑出,跳入附近的水沟里方才扑灭身上的火。他回头望去,草房子已被熊熊大火吞噬,整个营部除他和一名外出的卫生员外,无一幸免。内心的悲愤与烧伤的疼痛交织在一起,不断冲击着李金玉生理和心理防线。“我当时就想着活下去,得为这些牺牲的战友报仇。”李金玉哽咽着。

回国治疗之路历经艰难,山路坑坑洼洼,加之美军飞机的袭扰,只能昼伏夜出,人背马驮担架抬,整整七天才回到国内。一路上,烧伤的创口化了脓,不断流血水,但坚强的信念支撑着李金玉。“那是我离死亡最近的一次。”李金玉感慨道。

伤愈后,按照军部命令李金玉前往齐齐哈尔接收补充兵源,于当年9月随补充的兵源二次入朝。再回驻扎在谷山郡草坪里休整的团卫生队,李金玉见到了老领导老战友和新补充进来的7个女卫生兵。“在随后的三个月里,我们一起工作、一起学习,尤其是女兵班长张倩性格开朗,能歌善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李金玉语气有些欢快。

三个月后,女兵们奉调回到师部医院。

不久,一次去师部学习的机会让李金玉跟张倩有了第二次相逢的机会。在师部,医护人员并肩战斗,工作中互帮互助,生活上相互关心。就这样,半年的相处让李金玉与张倩熟络了起来,从战友变成无话不谈的朋友,也逐渐暗生情愫。

战争后相爱:从恋人到亲人

1953年7月停战协定签订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陆续回国。在回国的路上,恰巧李金玉与张倩乘坐同一列火车,得知这一消息的张倩便主动找到李金玉,说是来“兴师问罪”,实则是看望问候。“随着火车进入东北,她便主动来到我所在的车厢,分享胜利后的喜悦。”李金玉得意地说。

闷罐火车从东北一路南下,行至宿县符离,人在师部的张倩驻扎在宿县农校,而李金玉所在的营部在褚庄集丁寨村附近驻扎,两人相距十多里路。“在护士长的撮合下,我便主动找到李金玉的驻地,开始第一次的约会。”张倩回忆道。后来,部队虽时有调动,两人的工作也各有变动,感情却愈加深厚。

1954年6月,在部队的关心下,李金玉被安排去西安第四军医大学文化预备班学习深造。在来宿县军部办理手续时,李金玉特地看望了在军部任缮写员的张倩,言语间表达了不舍。一年后,李金玉转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习,两人约定了结婚的日子。

1956年的寒假,一场简单朴素的婚礼在第二军医大学举行。李金玉和张倩相识5年后,正式结成夫妻。“当时就买了一点水果糖,拍了张结婚照,婚礼就那么简简单单完成啦。”李金玉回忆道。婚后不久,两人便返回各自的工作学习岗位,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下,开启了长达10年的两地生活,直到1965年李金玉转业回到宿县,一家人才聚到一起。

岁月里相守:作风引领家风

李金玉转业回到地方后,先在宿县二初中(现宿州三中)从事校医工作,后又调至宿县地区精神病医院(现宿州第二人民医院)。当时的精神病医院地处城市远郊,每每遇上阴雨天气,道路泥泞,家住城区的李金玉上下班十分困难。时任宿县地区人民医院传染病房护士长的张倩,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她向医院提出调动申请。1971年,张倩携儿女将家搬到老伴单位,两人并肩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直到离退休。

由于专科医院的特殊性,李金玉和张倩不仅要忍受病人不受控制的攻击,还要忍受外人异样的目光。但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是门诊还是病房,李金玉和张倩从不喊苦,更不怕累,任劳任怨。20世纪80年代,夫妇俩双双晋升副主任医师和副主任护师。部队培养的良好作风延续到工作上,他们成为医院的模范夫妇,获得周围同事、病人家属的一致称赞。

良好的作风也对家风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工作之外,张倩相夫教子,将膝下5个子女培养成才。“那时候,医院的职工都拿我妈妈当榜样,拿她的模式来教育子女。现在想想,我妈对我们兄妹是很严厉的,但也受益于此,我们兄妹在各自岗位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儿子说。

虽然离休多年,李金玉依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光发热,多次受邀为社区群众、机关党员和武警战士讲述当年的故事。“1946年参军到现在已经77年,我们俩认识也有70年,这些年里相互扶持,将部队的优良作风带到工作岗位、教育子女、社区宣讲中,让身边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不易。”李金玉告诉记者,“我希望青年人能够牢记,虽生逢盛世,也要肩负时代重任,做一个‘最可爱的人’。”记者 曾庆芳 王硕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版权所有: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