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魏瑾瑾
关键词:返乡创业 新农人
立夏过后,天气趋热,正是瓜果飘香、采摘上市的时节。
5月17日,记者来到砀山县程庄镇的百思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钻进基地其中一个温室育种大棚,满棚的翠绿扑面而来,西瓜育种材料长势喜人。这些来自61个亲本材料、做了400多种杂交育种的组合,任何一组都可能成为“明日之星”。
合作社负责人魏瑾瑾穿梭其中,和同事们忙着进行西瓜人工杂交育种。汗水沁满额头,她顾不得擦拭,弯着腰仔细观察叶片和果实生长的状态。“面朝黄土背朝天,一颗汗珠摔八瓣,咱也是地道的‘新农人’!”忙碌间隙,魏瑾瑾的一句话,引得大家笑了起来。
眼前的这位26岁姑娘,虽然脸庞略显稚嫩,但性格直爽、做事麻利,透着青年人的阳光气息。2015年大学毕业后,魏瑾瑾本在浙江宁波创业。家里的一通电话,让她动了返乡的念头。魏瑾瑾的家乡程庄镇,是当地著名的西瓜种植基地。她的爷爷种了半辈子西瓜,突然遇到了难题:家里30多亩拱棚西瓜,不是买不着苗就是存活率低。
返乡创业!正当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魏瑾瑾没有迟疑,决定回到家乡接手父辈的西瓜种植事业。
由于对西瓜育苗一窍不通,魏瑾瑾空有热情,却有心无力,只能干着急。和家人商量后,她决定去山东学艺。“我们这儿老一辈瓜农都是从外地买苗,不懂嫁接方法,更不懂育种技术。当地西瓜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可瓜农的收入却没有明显增长。”魏瑾瑾说。2015年起,她在潍坊一家种植公司待了两年,学习当地先进的育种、育苗技术。
2017年,魏瑾瑾回到家乡,在村里成立了百思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盖大棚、打水井、添设备,建起西瓜育种基地,摸索着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亲自下地,她才体会到,种西瓜可不是件容易事:怎样嫁接育苗,如何人工授粉,位置怎么挑选……魏瑾瑾每天在闷热的大棚里一待就是十多个小时,有时累到手都没法攥拳头。
创业并非一帆风顺。魏瑾瑾至今仍记得,头一年育苗就差点栽了大跟头。在秧苗嫁接环节,她完全照搬山东的套路,没有考虑当地的现实环境。秧苗嫁接完成一周后,魏瑾瑾发现,稍一见光,苗就蔫了,叶子干枯发黄,取下夹子一瞧,嫁接部位根本就没有愈合。魏瑾瑾一下慌了神,赶紧给山东的老师傅打电话寻求帮助。一问才知道,自家的大棚没有增温设备,天气突然降温,对秧苗的生长产生很大影响。“嫁接的第一批9000多棵秧苗全军覆没,真心疼。”魏瑾瑾说,好在及时换了一批苗,加盖毛毯保温,才没耽误当年的收成。
几年的摸索、实践,让魏瑾瑾逐渐成为西瓜繁育领域的行家里手。“头茬商品瓜已提前上市,这茬育种瓜正处于授粉阶段。”谈起西瓜繁育,魏瑾瑾如数家珍,“这些育种材料不会在同一天全都开花,这段时间我和同事们每天泡在棚里,盯着秧苗观察、记录。”为了防止非目标花粉混入,他们用“小纸帽”把雄花和雌花遮盖起来,授粉则要抢在上午8点半到11点这段最佳时间完成。
这份艰辛,在西瓜繁育过程中只是九牛一毛。“育种是一项耗时长、出成果慢的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凭着一股钻劲和韧劲,魏瑾瑾选育的“瓜之道”“瓜之韵”“瓜之缘”等系列品种,由于皮薄、汁多、甘甜、爽口,加上个头适中,产品推向市场便深受消费者欢迎。如今,合作社已发展成为集西瓜种子种苗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
走进基地的连栋大棚,一个个油亮亮、圆滚滚的西瓜错落有致地悬挂在藤蔓上,既具“颜值”、更有“价值”。“这是我们选育的‘小黄人’二号,黄皮红瓤,一个能卖上百块,是‘天花板’级别的高品质品种。”魏瑾瑾顺手从瓜藤上摘下一个西瓜,现场切开,邀请大家尝一尝。记者咬上一口,只觉肉质细嫩,鲜甜多汁。
“种得好,不愁卖,还能卖出好价钱,农户和客户才信服你!”几年里,在魏瑾瑾的带动下,周边600多户瓜农种上合作社提供的优质瓜苗,每亩收入四五万元。合作社还联合一批返乡创业青年,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西瓜种植团队,同时依托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实现了订单农业、品牌兴农。仅去年一年,合作社的西瓜卖出了1800万斤,特别是“小黄人”等品牌风靡全网,销售额达6000万元。
采访中,魏瑾瑾的手机响了。电话那头,是客户欲订购1600箱精品西瓜,发往上海辉展市场。“好嘞!马上装车发货。”魏瑾瑾连忙记下客户发来的订单,嘴角扬起一抹微笑。记者 谢文东
责任编辑:丁曼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版权所有: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