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拂晓新闻网
依托地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做大梨经济,发展水果、中药材、大棚蔬菜等特色产业,实现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民收入逐年增高,奏响了乡村振兴的“三部曲”。请看——

曙光之歌

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 2022-09-22 15:02

车由104国道转入笔直的柏油路,两侧是郁郁葱葱的梨树,一眼望不到头。路旁印有“小宋梨园”的标识提醒我们:曙光村到了。

老树发新芽

曙光村位于泗县大庄镇西北部,和江苏省睢宁县交界。

“小宋梨园”因坐落于曙光村小宋自然村而得名,又因梨子甜、风景好而远近闻名,如今已成为曙光村产业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来到曙光村,就不能不到“小宋梨园”里走一走。

层层叠叠的梨树丛里,阵阵清风扑面而来。风吹叶动,一颗颗饱满的梨子在枝上点头,像是在迎接人们的到来。

“你看哪个梨好,就摘哪个,都是一样的价钱……”寻声而去,在一棵果实累累的梨树下面,78岁的老支书宋庆云正在招呼前来买梨的客人。

登高摘“黄金”

“这是黄金梨,汁多、脆甜,口感好。咱们的梨子不愁卖,都是慕名来买……”望着自家的2亩梨园,宋庆云喜上眉梢,忍不住给记者算起账来:园里有60棵梨树,一棵树能结150斤左右的梨子,按照一斤3块钱算,能卖两三万!“谁能想到,这几十年来默默无闻的老梨树,如今成为了俺们的‘摇钱树’!”宋庆云感叹地说。

小宋村种植梨树的历史,还要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那时,村民在村支书祁致远的带领下种了600亩的梨树,试图改变贫困的状况,几十年来,却一直没有走出落后的藩篱。

回想起过去,宋庆云言语中充满着惋惜:“那时比不上现在,家家户户都是自己种植,没有技术,不懂管理,梨树结出的梨子品相不好,卖不上价钱,无奈之下,有的人忍痛把长了几十年的梨树砍掉了。”

近几年,梨园的发展迎来了转机。2016年,为了扭转梨树经济效益不好的局面,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村“两委”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先是统筹完善水、电、路、网各类基础设施,再由村干部带头流转了150亩土地,试种新品种梨树。

第一年栽种,第二年挂果,第三年丰收。与老品种相比,新品种的梨树减少了人工授粉的工艺流程,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结出的果子既好看又好吃,进入市场也是供不应求。看到了实惠的村民们纷纷购植,当年的梨树种植面积就扩大了300多亩。

顺势而为,曙光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对村民种植的梨子统购统销,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随着梨树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村里又探索发展乡村旅游,连续4年举办小宋梨花节,每年接待游客至少20万人次,形成了特色鲜明、享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乡村旅游品牌。

如今,曙光村的梨树种植面积已达2300多亩。去年,仅梨产品单项就为村集体经济创收40万元,每亩梨园让群众增收500元。梨园发展越来越来好,包括宋庆云在内的村民脸上展开了笑颜。“真金白银的收入,实实在在的变化,谁能不说好呢?”看着手机里一笔笔卖梨的收入,宋庆云开心地笑起来。

沙土种出金

“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干元胡一斤70多块钱,这一口袋能卖1万块!”在曙光村小郝庄,47岁的李磊正在仓库里翻整包装袋,给元胡通风。作为村里的元胡种植大户,近年来,他不仅实现了自家收入连年增长,还带领村民发展元胡种植,共同走向富裕。

2012年,在浙江省磐安县从事运输生意的李磊偶然发现,中药材元胡经济价值较高,而家乡的沙土地,刚好适合元胡种植。当年,他便从浙江回到了家里,种了3亩地的元胡。“事实证明,我当初选择回乡创业是正确的,那年3亩地元胡的纯收益就有2万块钱。”李磊对记者说。

元胡细分拣

尝到了甜头,李磊逐年扩大元胡的种植面积。如今,他流转了300亩土地,轮茬种植元胡。“元胡对土质要求高,要种一茬歇一茬,才能保障产量和质量。”李磊告诉记者,今年5月份,他家150亩地的元胡丰收后,又接茬种下了水稻,到了中秋节前后就能成熟,一亩水稻的纯利润还能有1000块钱。

李磊创业成功,让村民们受到了启发,纷纷学着种元胡。李磊也毫不“吝啬”,不仅给乡亲们技术指导,还帮助大家购买农药、种子,帮着大家销售,带着大家挣钱。

如今,曙光村元胡种植面积近3000亩,年产鲜元胡220余万斤,创收近2800万元,逐步成为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产业链辐射至周边乡镇,解决农村闲余劳动力近2200人次就业,有效发挥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示范效应。

元胡成为“金豆豆”, 而果蔬大棚种植,又为曙光村的村民开辟了一条致富的路子。

“这里有我家两座大棚,每年种一季莴苣、一季西瓜,每座大棚一年能有两三万块钱的收入。”在位于曙光村孙宜自然村120亩的果蔬大棚基地里,村民孙勇正在大棚里施肥整地,待到中秋节前后种植莴苣。

“今年的西瓜供不应求,客户都到棚里等着拉。”孙勇告诉记者,今年卖了两座大棚的西瓜,就挣了近3万块钱,如果秋季种下的莴苣赶上春节前卖个好价钱,家庭的收入会更多。

孙勇是肢体二级残疾人,之前也是村里的贫困户。身残志坚的他,帮人打过水井,卖过油条,还养过鹌鹑。2018年,他跟着村干部孙远贺学习种植大棚蔬菜,到了2019年,两座大棚的收入就超过了两万块钱。随着种植经验的不断积累,大棚的收入也逐年提高。

如今,孙勇不仅脱了贫,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去年,他拆了以前的旧房子,在原地盖起了崭新的两层楼房;今年又花了2.8万元购买了一台榨油机,拓宽挣钱的门路。今年6月份,为了支持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他从大棚里摘了一车西瓜送到了村党群服务中心,还捐了500块钱。

“党的好政策让咱脱了贫、挣了钱,咱也不能忘本,你说是这个理不?”孙勇灿烂的笑容里充满着坚定。

民富风光好

“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还得‘富脑袋’,让咱农户家也有城里人的文明!”曙光村“两委”认为,村里的产业发展了,收入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设也要跟上。

这两年,由党员带头,动员村民拆除房前屋后畜禽圈舍、露天旱厕等,栽植冬枣、黄梨、苹果、蜜桃、软籽石榴等果树,治理优化村容村貌;破除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倡导移风易俗;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美丽庭院”等创评活动,让村民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净化村里的文化环境。

万簇梨花开

如今的曙光村,家家户户庭院美,房前屋后瓜果香,处处可见文明新风景、田园好风光。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根本。”有了之前的成功经验,村“两委”对于今后的发展谋划,思路更加清晰了。

为促进产业发展,曙光村申请了项目,建设了冷库和秸秆收储中心,把整治后的汪塘招投标发包,招商引资兴办服装加工和梨膏深加工,引导群众发展民宿、搭建农家乐,各项产业全面推进。

今年5月份,曙光村建设了“数字果园”,对2000多亩的梨树实现智能化管理,积极选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逐步改善梨树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技术,推动果农增收、村集体经济增效,为产业振兴增添活力和动力。

曙光村还把元胡种植确立为“一村一品”重点发展,打造万吨中药村元胡种植、加工、储存一体化基地,预计明年将为村民人均增收30%以上,村集体经济增收将超过50万元。

“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第一届宿州市文明村镇”……在曙光村党群服务中心一楼大厅的荣誉墙上,一张张奖状格外醒目。

“甩开膀子加油干,争取把奖状挂满墙!”对于曙光村未来的发展,村党总支书记刘立标信心满满。

责任编辑:王亚东

本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7—3909502

举报邮箱:zgfxnews@163.com

版权所有:拂晓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地址:宿州市纺织路拂晓报社 邮编: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