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上引调水润了百姓心
日前,市淮水北调管理中心启动宿州市本年度第二轮淮水北调任务,汩汩清流奔涌北上……如今,来自淮河,甚至是长江输送的引调水通向了宿州千家万户的水龙头,惠及皖北地区3000多万群众。
曾几何时,“一壶开水半勺碱”是许多宿州人日常生活的写照。受限于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皖北地区虽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耕地率最高的区域之一,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省的1/2、全国的1/4,是安徽人均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老百姓长期面临“水质差、水量缺”的双重困境。与此同时,由于饮用水源主要为地下水,长期开采地下水,不仅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还形成约3000平方公里(我市270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漏斗区,且部分地区地下水质不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喝上更好的水,一直是皖北群众的向往和期待。
“老百姓喝水,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省委领导多次强调,要加大民生投入,一定要让皖北群众喝上更优质的水。为让群众从喝上“安全水”到喝上“优质水”,2021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并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省级重点民生项目部署推进,确保“十四五”时期皖北人民喝上更优质、更干净的水,基本不喝地下水。一个让皖北地区3000万群众喝上干净地表水的宏伟工程就此拉开大幕。
作为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引江济淮工程以“双线引江、三湖调蓄、四路北上、八大枢纽”的总体布局,构建起长江与淮河之间的“立体水网”。随着总投资949亿元、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的引江济淮工程全面通水,将有33亿立方米(引江规模为300立方米/秒)长江水奔腾北上,皖北群众彻底告别“水杯”里的民生痛点,更深远的是,工程每年置换的超采地下水,让皖北大地逐渐愈合“地下水漏斗”的生态伤痕。2023年底,第一批项目建设已建设完成,惠及皖北13个县(市、区);目前,包括我市在内的15个县(市、区)第二批供水项目建设正在加紧推进中,全部建成后可实现皖北28个县(市、区)水源替换,有力促进皖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江碧水润民心。严格意义上看,喝上引调水,既包括引调淮河水,也包括长江水。江淮运河开通后,长江与淮河已经“共通共融”,皖北人喝的水也“带有长江的味道”。当皖北群众端起长江水泡的茉莉花茶时,喝下去的是清泉,升腾起的是希望。这项工程用事实诠释:优质水资源供给,既是民生底线,更是发展基线;既是生态红线,亦是治理标线。
北去的长江水正浸润着皖北广袤的土地。这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水系重构,更是发展权利的重新配置。作为国家水网建设的关键落子,引调水工程打通江淮航运大动脉,形成安徽长江、淮河、江淮运河“一纵两横”的高等级主航道,高效串接起皖北地区、合肥都市圈、皖江经济带,促进区域要素通畅流动和产业分工合作,加快皖北地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促进沿线产业集聚升级,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 权静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全市民政会议召开 05-28
-
2市重点物流项目获中央专项资金支持 05-24
-
3
-
41—4月份宿州市进出口总值增速居全省第一 05-22
-
5宿州市700余万亩小麦即将开镰收割 05-22
-
6杨军主持召开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 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