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孩子”坐高铁贵在找准平衡点
日前,铁路部门将在京沪高铁部分车次试点“隔离运输、人宠分开、专人看护”的高铁宠物托运服务。旅客可通过铁路12306客户端“宠物托运”功能查询对应车次,至少提前2天在线上预约同车托运宠物服务。预约成功后,就可以同车托运1只家庭驯养且健康状况良好、单只体重不超过15公斤、肩高不超过40厘米的猫、犬类宠物。尽管此次试点范围有限,却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社会对“宠物友好”话题的热烈讨论。
如今,养宠早已不是新鲜事。据《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我国宠物数量已超1.2亿只,相当于每12个人中就有一位“铲屎官”。越来越多年轻人把宠物视为家庭一员,甚至出现“宠物家长请假带猫看病”“跨城搬家也要带上狗”的现象。这种情感需求的变化,正推动着社会服务体系的调整。
“宠物友好”是一个双向概念,就是既要做好宠物关怀,也要保障其他市民的正当权益。这里有很多值得探索的问题。也正因如此,新服务的落地远没有想象中简单。高铁车厢密闭、人员密集,如何避免宠物叫声干扰其他乘客?怎样防止动物毛发引发过敏反应?这些现实问题让铁路部门保持着审慎态度。目前试点方案中,宠物被安置在专门车厢的单独设置区域,与客舱保持一段距离,同时还配备了温控、降噪、消毒设备。这样的设计既是对其他乘客权益的保护,也体现了对生命的负责。
当然,争议声始终存在。有人担心公共资源向宠物倾斜会影响他人权益,也有人质疑“对狗比对老人孩子还好”,甚至还有一部分爱宠人士表示接受不了“人宠分离”。此外,在节假日人流量增大的时候,增加的一节宠物专项车厢会不会减损其他旅客的出行需要呢?诸如此类问题不一而足。这些争议提醒着我们:社会文明的进步,不能只有爱宠人士拍手叫好,也应在不同群体需求间找到平衡点。
所以,制定清晰的行为边界,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但无论如何,当一座城市愿意为不会说话的生命留出空间,当一项制度在效率与温情之间找到平衡,都从不同侧面折射出我们公共服务理念的民生演进。这种与时俱进的人性化政策,让更多人感受到了社会发展的善意和温度。正如网友所言:“我不养宠物,但这项服务让我感受到城市的温暖”。
■ 权静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四链”融合聚势 科技创新赋能 04-22
-
2杨军调研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场馆建设工作 04-17
-
3百亿算力产业集群破局的“百度”答案 04-17
-
4宿州12家产业创业园入选省级示范园名录 04-15
-
5点燃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04-15
-
6百度人工智能基地项目签约仪式举行 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