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天价保健品”收割健康焦虑
电商平台上仅售200元一箱的牛奶,被四川绵阳市某门店以6000元一箱的价格推荐给中老年人。近日,该门店通过讲座诱骗老年人购买高价产品、涉嫌虚假宣传被市民举报。根据现场检查情况,绵阳市游仙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决定对其立案调查。(4月6日 澎湃新闻)
好像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这种新闻了。这些年,无论是网络还是身边,总会或多或少听到一些老人深陷消费骗局的例子。这些“骗局”往往披着“高科技养生”的外衣,通过健康讲座或者电视广告高价兜售给老年人。当普通食品穿上“科学外衣”价格翻倍,所谓的“高科技仪器”功效全靠话术包装……这些扎眼的消费图景背后,不仅暴露出市场乱象,更折射出老龄化社会进程中亟待修补的消费裂隙。
老年人频频“中招”,背后是多重社会现实的交织。数字化时代,许多老人被困在“数字鸿沟”里。他们或许能熟练使用手机发送语音,却难以识破精心包装的网络营销话术,这为不良商家找到高价“突破口”提供了可乘之机。尤其是保健品营销往往裹挟着情感攻势:推销员每天定时的嘘寒问暖、讲座现场“家人们”的热情簇拥,让不少独居老人将购物行为异化为情感寄托。当商品被赋予“亲情替代品”的属性,价格便失去了理性衡量的意义。
破解困局,需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生态。家庭应成为抵御消费陷阱的第一道防线。子女的耐心倾听比简单劝阻更有效——教父母识别销售话术、听老人讲讲养生见闻都可以变为情感交流的契机。当家庭温暖驱散了孤独,那些虚假的“亲情营销”自然会失去市场。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也可适当发挥就近守护的作用。利用科普讲座、编排防诈短剧等形式,用老年人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揭穿营销套路。与此同时,监管也必须“亮剑出鞘”。针对涉老消费市场的治理,既要对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为露头就打,也要创新治理模式。比如建立“老年消费维权绿色通道”,简化投诉流程,对适合老年人的商品服务进行官方标识等。只有我们用更周全的保护机制托举起老年人的消费安全,才是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传统美德的生动诠释和最好传承。
■ 慕青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宿州市多举措做强做优“甜蜜产业” 04-15
-
2点燃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04-15
-
3百度人工智能基地项目签约仪式举行 04-11
-
4今年宿州市全面实施30项民生实事 04-10
-
5前三月宿州市住房公积金缴存额超10亿元 04-09
-
6清明假期40余万人次游宿州 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