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子”标注民生幸福坐标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被视为“好房子”标准的《住宅项目规范》,并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标准的出台,以“安全、舒适、绿色、智能”为坐标,清晰勾勒出新时代住房建设的价值取向。这不仅是对建筑品质的规范升级,更是一场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的民生进阶。
从“忧居”到“优居”,住房之变刻录着时代的年轮。改革开放初期,筒子楼里十几户人家共用厨房、厕所的逼仄,是城市住房的集体记忆;90年代福利分房制度下,在“靠组织分房,等单位给房”的期待里,藏着人们对独立空间的渴望;进入新世纪,商品房的浪潮让居住空间不断扩容,但“有没有”解决了,“好不好”的新课题又摆在眼前。今天,当涵盖安全、舒适、绿色、智能的好房子标准出台时,这场持续数十年的住房升级,正从“住得宽敞”迈向“住得舒心”的新阶段。
翻看新规范中的具体要求,从新建住宅建筑层高不低于3米,4层及以上住宅设置电梯到提高墙体和楼板隔声性能;从要求公共移动通信信号覆盖到公共空间和电梯轿厢内,再到户门净宽不小于0.9米,阳台栏杆提至1.2米等。这种技术标准与人性化设计的融合,看似是细微的调整,实则是对生活痛点的精准回应。当住宅设计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人文考量,房子便不再是冰冷的水泥森林,而是成为关注老龄社会、承载欢笑、安放身心的生活主场。
住房品质升级,既关乎民生福祉,亦蕴藏经济动能。居住环境改善激发消费意愿,品质需求倒逼产业升级。家电卖场中,洗碗机、扫地机器人成为“换新标配”;社区商业街因环境提升迎来新业态入驻。据统计,今年1—2月份,全国建材家居卖场累计销售额达2099.83亿元,同比上涨8.73%,绿色环保、智能家居品类增速领跑。一套房子背后,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背后蕴含着建筑、建材、设计、家居、家电等多个行业多家市场的发展与势能。当消费者为环保涂料买单、为智能家居付费时,他们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对健康生活的投资、对品质未来的信心。这种供需之间的良性互动,既激活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创新活力,也为扩内需、稳增长开辟了新空间。
住房品质的提升,本质是发展成果惠及民生的缩影。从“忧居”到“优居”,变的不仅是建筑形态,更是发展理念。今天,以“好房子”标注的安居新标准,既托举起“万家灯火”的民生分量,也沉淀着“住房消费促循环”的经济智慧。当安全成为住房的底线、舒适化作生活的底色、绿色智能点亮未来社区,这或许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朴素的表达:让每个人在城市的细节里,都能触摸到美好生活的坐标。
■ 权静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宿州市多举措做强做优“甜蜜产业” 04-15
-
2点燃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04-15
-
3百度人工智能基地项目签约仪式举行 04-11
-
4今年宿州市全面实施30项民生实事 04-10
-
5前三月宿州市住房公积金缴存额超10亿元 04-09
-
6清明假期40余万人次游宿州 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