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的“文化半径”拓展到大众生活
看文物、观展览、听讲解……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很多民众选择去博物馆打卡。为了接住这波“文化热”,国内部分博物馆推出夜游导览、分时入场等措施,以缓解高峰人流压力、优化游客参观体验。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作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道桥梁,博物馆能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丰厚滋养。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升,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在触摸历史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不过,从物理空间上来看,一座博物馆可容纳的游客量是有限的,一些热门博物馆就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一边是旺盛的需求,一边是有限的容量,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这就需要不断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半径”,让越来越多的文物故事从历史文献走进大众生活。
利用线上平台,打破时空限制。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为博物馆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也增添了博物馆的创新活力。通过数字技术,可将博物馆里的藏品“搬”到虚拟展厅,让线上观众“身临其境”观赏文物细节,实现“一眼千年”的文化触达。还可推出AR导览、云课堂、线上互动等方式,让网友足不出户就能随时与历史文化来一场“对话”。
融入现代生活,让文化“活”起来。对历史文化最好的保护,就是让其与百姓生活相遇,成为人们的日常所需。可将文物元素转化为冰箱贴、钥匙扣、帆布袋、毛绒玩具等物品,激活文物的生命力,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可结合传统节日,举办手工制作、非遗市集、文艺演出等活动,吸引少年儿童及其家人参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让文物“走”出去,惠及更多百姓。既然热门馆承载能力有限,很多想来的游客进不来,那就把热度“匀一匀”,通过办交流展让“爆款”文物“出差”,主动“走近”群众身边。此举不仅能够让爱好者在家门口目睹热门文物的“芳容”,而且还能为当地文博场所提升人气。同时,相关部门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举办“文物进校园”“文物进社区”等活动,让部分文物“走出”博物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总之,要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不断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半径”,合理开发利用其藏品资源,推动更多人触摸历史文化、感悟文脉流淌,为美好生活添彩。
■ 王云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一城温暖色 最是“志愿红” 04-08
-
2砀山梨园半马周六开跑 04-08
-
3“紫金”的创新发展之路 04-07
-
4宿州市一季度培育“四上”企业149户 04-07
-
5宿州市扎实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04-04
-
6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 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