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友好场景 传递城市治理温度
日前,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委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工委联合印发《宿州市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工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引导社区居民、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平台企业等社会多方参与,科学打造新就业群体满意、居民支持的“友好场景”,全面解决新就业群体“进门难”“停车难”“取餐难”“送餐难”等堵点难点问题。此举无疑是城市治理的又一创新实践,也是对新兴领域发展的有力支持。
新就业群体是城市发展的“毛细血管”。他们穿梭于楼宇街巷,维系着现代生活的便捷与活力。然而,这一群体长期面临职业保障不足、劳动强度大、社会融入难等问题。其需求不仅限于“饿了能就餐、累了能歇脚”的基础保障,更需要职业发展、权益维护等深层次支持。
在“友好机关”的建设中,《指引》提出了进出友好、停车友好、用餐友好等多项措施。这不仅是门岗登记流程的简化,更是对新就业群体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的增强。机关事业单位的开放,不仅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了便利,也体现了政府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亲民理念。
在商圈、市场、楼宇设施的全面建设上,《指引》提出了更为详尽的计划。暖蜂归“宿”党群驿站的建设,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了一个休息、充电、就餐的场所,让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中也能感受到城市的温暖。同时,商圈、市场的投诉举报办公室设置诉求办理“哨所”,不仅保障了新就业群体的权益,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诉求解决渠道。
在友好街区的建设中,《指引》更是将各类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暖蜂驿站等进行整合,优化布点布局,构建“暖蜂服务圈”。这不仅确保了24小时的服务不掉线,也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了更为全面和便捷的服务。此外,还绘制友好指引地图,联合社区、物业、商户等多方联动,为快递、外卖小哥提供了更为合理的停车和通行方案。
《指引》不仅注重硬件设施的完善,更注重对新就业群体的关心和关爱。通过开展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等系列活动,以及政策宣传、心理辅导、法律咨询等暖心服务,让新就业群体在忙碌的工作中也能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
友好场景建设并非单向施惠,而是通过激发新就业群体的社会参与,实现城市治理的共建共享。《指引》提出,鼓励新就业群体参与社会治理,担任兼职网格员、政策宣传员、文明引导员,协助宣传食品安全、金融诈骗、网络诈骗等相关知识,参与针对小区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关怀服务活动。这种角色转换,既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也释放了社会治理的新动能。
新就业群体常被视为“熟悉的陌生人”,但友好场景建设正推动他们从边缘走向中心。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创新。这要求城市管理者跳出传统思维,以需求精准化、服务人性化、参与多元化为路径,将“陌生人”转化为“共同体”。
■ 曾庆芳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市委常委会研究经济运行专题会议召开 02-26
-
2
-
3宿州市精准帮扶提升就业创业效力 02-25
-
4宿州市获1754万元省级水利补助资金 02-25
-
5宿州市去年确认见义勇为行为15件21人 02-19
-
62024年宿州市进出口总值65.6亿元 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