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靶向 激发实干担当
近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召开,强调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以问题为“靶向”,优化权责配置、考核体系,切实推动基层减负往“实”处着手。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基层担子重、压力大、要求高,不仅身兼基层党建、产业振兴、服务百姓的重任,有时还会被文山会海、迎来送往、群聊打卡、图片佐证等所裹挟。正如此次中纪委通报的典型案例,有的地方在调研中搞迎来送往、层层陪同、不求实效,增加基层负担;有的地方违规面向基层开展创建达标活动;有的地方对社会事务进校园统筹不力,导致学校承担过多不必要的非教育教学任务。凡此种种,加重了基层负担,浪费了资源,降低了效率,遮掩了问题,耽误了实干,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危害不浅。
杜绝整改中的形式主义,要真找问题、找真问题。只有坚持用好问题这个导向,才能打开了解基层真实情况的大门,精准定位增加基层负担的“痛点”。以“笔尖上的形式主义”为例,基层往往面临大量文山会海,需要提供大量汇报材料、证明材料。这种现象的产生,是考核过度强调形式和痕迹,迫使基层干部完成大量文件材料造成的?还是一些地方“重形式、轻实绩”,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考核机制不科学所致?同一问题背后往往有不同成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有坚持举一反三,找准症结、揪出“病因”,把问题研究得更深更透,才能为抓好整改提供精准靶向。
挤掉政绩“泡沫”,卸下思想包袱,关键在于把“实”字贯穿始终。业绩是干出来的,不是各种材料堆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要力戒形式主义,坚决纠治“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思想偏差,对不必要的会议、证明、指标“瘦身减脂”,最大限度压缩形式主义的生存空间,切实把政绩树到群众心坎儿上,多与群众进行“面对面”“心贴心”的沟通交流,多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纠治形式主义带来的变化、得到的实惠。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让广大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抓落实。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基层减负重大政治意义,立足基层“瞄痛点、立重点、破难点”,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铁规矩、硬杠杠,严肃查处顶风违纪、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让广大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基层干部“有空干、愿意干、放手干”,激活基层减负“一池春水”。
■ 权静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宿州市精准帮扶提升就业创业效力 02-25
-
2宿州市获1754万元省级水利补助资金 02-25
-
3宿州市去年确认见义勇为行为15件21人 02-19
-
42024年宿州市进出口总值65.6亿元 02-14
-
5向“新”出发 以“质”致远 02-13
-
6202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2% 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