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创新社会治理之源
陈成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地纠纷。张家驰书京城,在收到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的书信后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此也主动让出三尺地,于是成就了“六尺巷”的一段佳话。
古语云:“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礼之用,和为贵。礼让、谦让、容让、承让的“六尺巷”精神充分体现了“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至今仍产生着广泛影响。
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牢社会治理文化根基。桐城市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和为贵”理念融入基层治理,创新形成了以“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要义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走出了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善治之路。弘扬“六尺巷”精神,学习借鉴“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埇桥区南关街道观园社区探索出了夯实基层源头治理的“领、引、议、和、控”“五字”工作法,成为“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具体运用和生动实践。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和发展。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用情用力推进,更需要用心领悟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源头活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相互礼让、以和为贵,倾听民声民意,用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理念和方法巧妙解开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一团乱麻”,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成功探索。
埇桥区南关街道观园社区的“五字”工作法在充分借鉴“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接地气、有人气,有温度、有力度,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提升了城市基层治理效能。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皖苏内河水运建设政协联动协商座谈会在泗县召开 10-25
-
2前三季度宿州市规上服务业平稳运行 10-24
-
31-9月宿州市新设各类经营主体6.9万余户 10-18
-
4宿州市28家企业参加广交会 10-16
-
5前8个月宿州市进出口总值40.4亿元 09-29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