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企同行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权 静
“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三年来,全市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开展结对帮扶,不断探索“兴村”路径,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市2387家民营企业聚焦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等领域,实施“兴村”项目2740个,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在全省通报的2023年度“万企兴万村”行动先进典型中,宿州有多家单位获得殊荣。
民营企业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许多民营企业发端于乡村、发展于县域,熟悉农业农村农情,依托乡村丰厚的资源禀赋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在乡村有着广阔舞台和发展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届委员联组会上,肯定“万企兴万村”行动是个“壮举”,并指出“万企帮万村、万企兴万村,从扶贫到振兴,城乡一体化、工农一体化,民营企业在这方面的潜力是巨大的”。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在乡村振兴中向“企”借力,既要有量,更要有质。一方面要考虑资源禀赋,分析市场变化;另一方面也要着眼地域实情,谋划长远发展。只有在充分挖掘乡土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从研发加工、宣传推广、人才培养、乡村文旅全链条提升,才能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实现乡村发展、农民增收、企业获利等多方共赢。
要拓宽产业发展“新赛道”,让乡村振兴更“有力量”。发展好乡村产业,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我们既要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更要提高“产”的效益。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真正把农民嵌入到产业链中,在技术上传带、资金上支持、市场上引路,带领更多农民闯市场、办实业、快致富。
要厚植人才发展“新绿洲”,让乡村振兴更“有底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要支持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加大对致富带头人、新型农民等乡村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村企人才互聘、互学、互培机制,努力培养更多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的“绿领”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要绘好和美乡村“新画卷”,让乡村振兴更“见神采”。乡村振兴不只是振兴经济、更要振奋精神,不仅要体现在“硬件”上、还要体现在“软件”上。要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原则,深耕宿州独特的红色文化、运河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等资源,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积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乡村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让文化得到传承。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中共宿州市委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09-11
-
2宿州市发放新型政银担贷款85.89亿元 09-09
-
3宿州市财政下达水利项目资金2.72亿元 09-06
-
4“券”动市场热力值 激发消费新潜能 09-02
-
5宿州市“券”力出击 激活汽车消费引擎 08-30
-
6算力“突围” 乘“云”而上 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