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家宴”成为“放心餐”
日前,记者从市食安办了解到,我市推行三个“强化”措施,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有效防范和控制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生。上半年,全市备案集体聚餐13272次、127738桌,累计开展乡村厨师及“四员”集体培训活动40余次。(8月5日《拂晓报》)
在很多农村地区,遇到子女婚嫁、新居乔迁、老人祝寿等重要事件时,家里总要请来“乡村大厨师”,摆上几桌宴请亲朋好友,聊亲情、品佳肴,既热闹又实惠。与此同时,农村集体聚餐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比如,后厨环境较差、设施设备简陋、加工操作不规范等。因此,要实行农村集体聚餐管理全流程监管,不断提升举办者和承办人的安全意识,让“农家宴”成为“放心餐”。
实行全流程监管,就是要确保农村集体聚餐的菜品在采购、加工制作的过程中,都处于安全可控的状态。加强对经营农家宴席的食材及成品菜配送业务的商家进行监管,对违规经营者予以惩处,并列入黑名单。相关部门要与农家宴的举办者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向其发放《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告知书》,并在举办宴席的过程中,查看加工制作场地的卫生条件、餐饮器具的清洗消毒情况、饮用水是否符合标准以及厨师是否持证上岗、是否熟知食品安全要求、有无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等;对于已经做好的菜品,要查看是否规范留样,并利用各项快检设备对容易发生食物中毒的高危菜品进行快速检测,避免农村宴席集体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乡村厨师作为农家宴席的制作者,直接影响着宴席的质量。相关部门要持续做好乡厨的备案登记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乡厨的综合素质,规范其制作宴席的流程。同时,要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宣传进农村活动,提升广大村民对农村集体聚餐的风险隐患防范意识,提醒他们在家举办宴席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守牢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底线。
此外,从上半年全市农村集体聚餐的备案情况来看,聚餐的次数和用餐人员的数量都非常大。仅靠市监、卫生等相关部门的力量进行监管,是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建议要充分发挥各村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对农民在家举办宴席的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农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 王云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聚焦宿州经济“半年报” 08-15
-
2小社区 大家庭 共幸福 08-12
-
3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专题调度会召开 08-12
-
4上半年宿州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07-31
-
5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6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