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分级”来临 “控糖时代”还有多远?
开车的人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如今,喝饮料的人也有了自己的“红绿灯”。这份由上海疾控中心研制的饮料“四色”营养标识,按照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情况,通过ABCD四个等级,采用深绿、浅绿、橙色、红色色彩标识,按推荐程度依次递减,以帮助消费者避开高糖饮品。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提升,控糖、抗糖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健康目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有意识地查看营养成分表,考量碳水、脂肪含量等等因素,以帮助自身维持更好的营养状态。
华西医院研究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高糖摄入与45种疾病风险增加相关。当健康成为消费者的“刚需”,无糖化、低糖化也逐渐成为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健康饮食新标准。而据一家奶茶连锁品牌发布的《2023年用户爱茶报告》显示,2023年63%的该品牌用户选择少甜,较前一年上升10%。为此该奶茶品牌也在持续调整产品的甜度,把“七分糖”默认为标准做法,同时更精细化呈现糖度选项,给出“七分糖”“五分糖”“三分糖”“不另外加糖”及“多糖”的选择。
这也从侧面说明,消费者的减糖需求越来越普遍,对低糖饮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大环境提出了全民“控糖”的要求,从消费者控糖意识萌芽、品牌自发进行原料探索,到如今出现首个可以遵循的官方指引,种种迹象表明茶饮行业“控糖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虽然很多网友对饮料“营养分级”做法表示欢迎并“建议全国推广”,但也有部分人群不以为意,认为“喝不喝饮料,喝哪款饮料主要由自己喜好和当时情境决定,简单的营养分级并不能妨碍自己选择饮料的偏好”。
的确,个人喜好无可厚非。只是,这次上海疾控中心的先行先试,让更多人在选择饮品时有了更加醒目更加简洁明了的判断,有利于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健康消费。毕竟,健康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科学研究的例证、潜移默化的滴灌、社会环境的规范以及个人意识的觉察与转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饮料“营养分级”给我们的社会树立了一次良性导向,是一项创新的先锋之举。
■ 权静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