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适老化”成为民生服务标配
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养老”成为“高频词汇”。报告共13次提及“养老”,在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中更有多项涉及“养老”相关工作,包括养老金融、老年医疗、养老照护、养老服务、养老消费、适老化改造、养老科技、农村养老等领域。可以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然是国家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面对滚滚而来的“银发潮”,我们的社会做好准备了吗?老人是否能顺畅地乐享生活?答案可能并不尽如人意。比如,老年人“外出就医存在网上预约挂号难、扫码缴费难”“不少公共场所和景点缺乏便捷的适合老年人预约、购票、入场的非数字化手段”“App使用时存在字体过小、程序复杂、广告关不掉”等各式各样“不适老”的问题。日常生活中,对于年轻人来说司空见惯的事,对不少老年群体而言却是压在心头的“急难愁盼”。
如何让老年人享受更好的养老服务,进行适老化创新改造,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考题。从小处着眼,适老化改造可能是调整家居布局、安装扶手、室内进行防滑处理等,从宏观来看,适老化改造更涵盖医疗服务、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和观念认知等全方位的改造与更新。只有真切地知晓老人需要什么,老人遇到的“痛点”和“难题”是什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提供帮助,合理化解决,才能够真正消除老年人群生活中的现实障碍,使他们能够更加自主、有尊严地生活。
养老服务工作事关民生福祉、事关经济发展、事关社会稳定。长远来看,不断拓宽适老化改造范围,不只是简单地放大字体、设立人工窗口、简化APP服务流程等一些常规服务,更应该着眼于公共设施适老化配套,规划好方便老年人使用的办事指引、移动支付、无障碍通道等多方位举措,开办一批老年食堂、活动中心等助餐、助急、助乐、助医等多层次服务,为老年人安享晚年营造出更加安全、便利、友好的“软环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适老化理应成为民生服务标配。只有多一些老年视角,老年思维,才能在社会中营造出人人敬老、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老人才能够畅享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毕竟,如果今天的我们,通过适老化改造,让老人在面对时代发展时能够从容自若跨越“鸿沟”;明天,老去的我们也将因此受惠,不再惧怕将来的未知和挑战。
■ 权静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