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公益行动功利化倾向
近日,一则关于新市民孩子积分入学政策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热议。据报道,在浙江金华武义县,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时,各公办小学根据积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家长参加无偿献血活动或捐款可以增加积分。
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无偿献血或捐款,本应是公民自愿参加的公益行动。把随迁子女入学和公益行动挂钩,难免让一些人有变相逼捐的感觉,引发大家的热议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可否认,“积分入学”对推进教育公平确实有一定作用。把家长无偿献血或捐款纳入孩子入学的积分范围,其初衷也是在于鼓励新市民参与公益活动,既能增加随迁子女的入学机会,又能缓解血液供应紧张。这个看似有很多好处的政策,却有着不合理的地方,那就是容易导致公益行动的功利化。
试想一下,如果有家长为了拿到积分,不顾自身健康去献血,就很可能出现过度献血的情况。同时,对于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长来说,选择通过捐款的方式拿积分,会导致生活负担过重。而且,一些家长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对新市民的歧视和压迫,有悖于教育的公平原则,进而引发一些社会矛盾。
其实,把教育事业与公益行动挂钩,并非武义县独有。不少大学或高中,也都有把志愿服务计入学分的做法,有的甚至明确规定了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的志愿服务时长。学校执行的这些举措,本是为了鼓励孩子们积极参加公益行动,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然而,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有人却嗅到了“商机”。前段时间就有媒体报道,一些网络平台明码标价售卖志愿服务时长。如果任由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势必助长一些歪风邪气,让真正参与公益行动的人寒心。
公益行动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让弱者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力量,强者知道如何谦卑行事。不论是无偿献血、捐款、捐献造血干细胞,还是志愿服务,都属于公益行动范畴。相关部门出台一些激励措施,对于播撒真善美的种子,传播社会正能量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与此同时,要警惕公益行动的功利化倾向。
公益行动当以善意为基础,而不是做成一门生意。一方面,相关部门在出台激励政策时,要多调查研究,多听各方意见并充分考虑有可能会带来的后果。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教育和引导,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参加公益行动的良好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公益行动带来的幸福感。让公益行动多一些纯粹,少一点功利,发挥其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正向作用。
■ 王云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