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不应是“第三学期”
报名各种素质提升班,参加各类研学旅行团……这个暑假,不少孩子没闲着,有的家长感觉比平时更累。暑假本是孩子休息调整的重要时段,但是为了孩子的将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乎,一些家长选择了给子女继续“充电蓄能”,愣是把暑期异化成强度拉满的“第三学期”。如此,家长也总是感叹:“钱包又被掏空了。”
知识改变命运,奋斗创造美好明天。这是社会公认的真理。如今,激烈的社会竞争催生出教育焦虑。一部分家长“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或主动或被动地“内卷”起来。他们努力让孩子接受全方位的教育,渴望让自己的孩子尽快成长成才,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平心而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之所以千方百计帮助孩子获得教育资源,无非是期望孩子在未来能有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但是,事物的发展有其规律性,如果不顾孩子的身心特质,在教育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和金钱,甚至奉行“拿来主义”,陷入到“过度教育”的旋涡中,那么,其结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需要认识到,教育问题关联度高、牵扯面广,其内容、形式和资源,都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如果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违反孩子的成长规律,就会成为孩子“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有效帮助了学生和家长松绑减负,为未成人健康成长提供坚实保障。政策的导向作用也让更多的家长认识到,教育问题无比复杂,必须谨慎理性看待。
教育孩子应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如今已成社会共识。落实到具体层面,需要各方合力而为。学校应继续落实“双减”政策,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保障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家长来说,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成才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激发孩子的发展潜能。有关职能部门积极拓宽人才培养通道,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成长成才空间……健全完善各方协同机制,推动各项政策落地执行,从深层次铲除教育焦虑的“土壤”,减去家长和学生过重的负担,促使教育回归本真。
好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其实质在于帮助每个人塑造健全人格,成为更好的自己。所有的孩子都有受教育权,但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选择适度适宜的教育方法,不要让盲目的物质投入及功利心态,把全家人压得喘不过气来。其实,用心陪伴、耐心引导,把美好时光还给孩子,暑假才能真正过得愉快、充实、有意义。
■ 商农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