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秋味 涵养家国情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当晚风渐凉,丹桂飘香之时;当月如玉盘,月光清辉泻地时,中秋佳节的脚步也悄然而至。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演变,逐渐成为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中秋之夜,皓月高悬,清澄生辉。人们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欢度中秋佳节,共享幸福生活。花好月圆夜,丝篁鼎沸、夜市骈阗,大家因月结缘、为月抒怀,表达心中的万般情愫。苏轼因而喟叹“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在华夏文明中,明月意味着团圆,代表着乡愁,寓意着美好。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望月寻根、向月而咏,留下了无数佳句名章。“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或诉说异乡游子的乡愁,或寄托浓厚的家国情。如此种种,不仅成就了诗意的浪漫,更是延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
中秋月正圆,家国总关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数千载,家国情怀始终是鲜明的底色。家国天下,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对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中秋承载着团圆和睦的美好追求,凝聚着深厚的家缘、国缘。那些古今饱含真情的诗句,将中秋节的家国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中秋节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意味着家人的团聚;中秋节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却意味着一种国家情怀的释放。家国团圆是中国人爱家爱国的深层感悟,它体现着对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的理想追求。
传统节日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具有穿越时空的历史价值。过好传统节日,我们从中可以了解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继而增加文化自信、涵养民族精神。自2008年以来,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被国务院列为法定节假日,从制度层面表明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坚持守正创新,既要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文化内核散发恒久魅力,也要注入新鲜血液,让传统佳节绽放时代活力。对于中秋节来说,可以尝试采取契合现代生活方式和表现形式,赋予赏月、拜月、赏花等传统习俗更多时代意义和时尚气息。同时,可以结合当前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消费模式,利用新技术新载体,打造不同的文化仪式场景,让更多的人们关注、认同传统节日,乐享传统节日带来的精神文化滋养。在时代发展中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思接千载积蓄前行的力量。
■ 商农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