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向往的生活”赋能乡村振兴
近日,国家文旅部等十部门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乡村民宿发展进行整体谋划与制度规范,回应了各方主体的诸多诉求。文件强调,只有把乡土风貌、特色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乡村民宿更有人情味,让游客旅行更有记忆点。
迎日出、观流水;伴花香、听鸟鸣;享美食、品香茗……找个三五天,驱车百公里,在乡野中过上几天清逸闲适的生活,成为很多都市人“向往的生活”。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出境游需求转向国内游,跨省游转向周边游,每逢假期,乡村民宿预订量同比上涨,增速甚至超过其他宾馆酒店,乡村民宿顺势而兴,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
从乡野别墅到农家小院,乡村民宿不只是调适身体、放飞心灵的休闲驿站,更是体味自然、感受民俗的重要窗口。贵州侗寨梯田云海、浙江安吉竹林秘境、甘肃甘南野奢营地……那些保留地方传统肌理又考虑现代生活需要的乡村民宿,顺应自然山水格局,彰显乡村风貌之美,因此也更易赢得游客的欢心,吸引消费者前来“打卡”。因此,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丰润深厚的文化底蕴、细微入理的服务体验、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将远观风景、近享闲适的诉求与乡村整体环境自然融入,成为近年来不少地方乡村民宿成功转型的不二法宝。
作为一种非标准住宿业态,如果说美景是民宿的“颜值”,那服务就是它的“灵魂”。在当下互联网时代,民宿经济亦是“口碑经济”。远在乡野之外的潜在消费者,通过别人的打卡、点评、推介,为“心中的远方”暗暗下订单。可以说,服务既可能是乡村民宿的“短板”,也可成为精品民宿的“长处”。远观省内外,各地都曾因同质化、低端化的乡村民宿被人诟病。缺乏特色、设施简陋、“货不对版”、服务低端都曾是一些民宿遭遇到的“灰暗时光”。但随着从国家到地方对文化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各项政策和发展机遇为乡村民宿发展搭载了“顺风车”和“保护罩”。村镇规划、市场参与、品牌营销、就业培训等等措施纷至沓来,提档升级的旅游产品、优质高效的技能培训、山川旖旎的自然环境,不仅吸引了更大范围的游客,也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广阔的消费场景,更深层次的加工链条和更具前景的乡村画卷。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乡村,是我们永远的故乡。那里有山、有水、有乡愁,也有生活。让我们乘势而上,接续不断,努力发掘当地资源禀赋,用农耕文化和地域风韵构建起民宿发展的“快车道”,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基础。
■ 权静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