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下身子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我国目前约有3亿儿童,其中1.79亿居住在城市里。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保障儿童权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早在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人居规划署就共同发起了儿童友好城市倡议。儿童友好城市代表着,一座城市在发展规划中,能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站在“一米高度”看城市。在关爱儿童的基础上,对原有的街区或城市进行合理的设计改造,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让儿童能够自由探索,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儿童友好,是一座城市最大的善意与美好。在硬件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需求,比如建设符合儿童“尺寸”的公共基础设施、在道路上设置“爱心斑马线”、为儿童专门打造公园或游乐设施等。对儿童的关心关爱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之中,城市发展的温度也蕴含其中。
软件服务方面也应该跟得上,诸如定期组织亲子活动,为儿童营造多功能的交流与学习氛围;举办家长课堂,为家长解决在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从硬件设施到人文内容,全方位关注儿童需求,切实给儿童提供便利,提高儿童的幸福感。
一米高度看城市不仅仅是指大人要俯下身子从孩子的视角看城市,还应该让孩子自己来观察和提建议。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离不开儿童的参与。要逐步建立健全儿童参与机制,涉及儿童的重大事项事先听取儿童及监护人意见,确保城市的“小主人”参与到当地的决策过程中,毕竟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得好不好,能不能起到作用,孩子才是最好的裁判。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不仅是做好“儿童成长的引路人、儿童权益的守护人、儿童未来的筑梦人”的应有之义,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将儿童友好的理念与行动落细落实,用心用情为孩子们撑起更加可期的明天,也能为城市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坚持从一米的高度看城市,体现出城市的文明水平,也担负着对儿童未来发展的责任与使命。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管理,需要小朋友和大朋友携手共进,保持对城市建设的创造性和好奇心,让城市更加宜居,更有温度。
■ 沈前程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