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装摄像头也应有分寸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家用摄像头解决小偷“光顾”、车被剐蹭、老幼安全等问题。但与此同时,这些摄像头又给人带来了新的“烦恼”:邻居的日常出行不可避免地入镜、别有用心者借个人安全之由偷拍他人影像、云端存储视频存在被兜售的隐患等。
在电商平台上输入“家用摄像头”,各个品牌的商品多不胜数,价格从数十元到二三百元不等。这些家用摄像头可以通过无线wifi连入互联网,只要在手机上安装相关APP,随时可以用手机查看。既不用耗费太多的资金,又能随时获得安全感,因而很多家庭选择在家中甚至是家门口安装摄像头守护家庭安全。
但是,自家的家门口并不是完全的私有空间。比如说住在普通住宅楼,自己的家门口也属于公共区域,同住一层的邻居从门口经过会入镜,更甚者住在对门的邻居使用密码锁开锁过程也会被拍录下来。虽然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的主观意念并不是为了偷窥,但确实会影响到邻里的隐私安全与信任。笔者认为,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时,最好是征得邻居同意,事先协调好摄像头拍摄的范围、角度等,在寻求自家安全保护的同时,也要顾及到邻居的合法权益。对于自己隐私可能被邻居安装摄像头侵犯的,应当及时告知对方,要求对方采取合理措施避免侵权行为。
至于别有用心者借个人安全之由偷拍他人影像、云端存储视频存在被兜售的隐患,这属于法律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家用摄像头的普及,用户的隐私生活被直播、偷拍,相关隐私视频被贩卖等与之相关的隐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对此,相关部门应制定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建立严格的用户隐私保护的行业标准;摄像头制造行业也应将安防技术进一步改善提升,相关产品里也应加注保护用户隐私的承诺和说明,坚决杜绝利用摄像头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
保护个人隐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家装摄像头,是科技发展的成果之一。虽然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伴生出隐私安全、信息安全的问题,但我们不应因噎废食,让科技发展与隐私保护成为对立面。只要我们拥有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的监管和行业机制,使用者能把握好分寸,那么家装摄像头就可以在守护家庭安全与隐私安全之间求得平衡,让人们安享科技为生活带来的便捷。
■ 徐蕾
· 版权声明 ·
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


推荐阅读
-
1汴水之滨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实现“双过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间投资增长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设经营主体48261户 07-15
-
5公积金提取业务实现“全市通办” 07-15
-
6宿州市16余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07-11